记作业>诗词古文>王景生平

王景生平介绍

王景(889年—963年),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官至凤翔节度使、西面缘边都部署,封太原郡王。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年七十五。册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查看王景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身行伍

  王景家族世代务农,他年轻时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善于骑射,不事生产,与同乡的恶少年结伙沦为盗贼。后隶属于后梁大将王檀,随其镇守渭台,与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黄河沿岸对抗。王檀立下军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

  庄宗攻入汴京时,王景率军投降,迁升为奉圣都虞候。

叛唐归晋

  清泰末年,王景随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王景便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

  天福元年(936年),王景获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邺城发动叛乱时,所属郡县大多被胁迫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石敬瑭表彰他,升王景为耀州团练使。石敬瑭外出时,留王景为京城巡检使,又改任洺州团练使。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王景获授侍卫马军左厢都校。

抵御契丹

  开运二年(947年),契丹南侵,石重贵前往澶渊,王景与高行周等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授横海军节度使。

  契丹攻入汴京后,用他的乡党取代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死于栾城,便抄小道回到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军逃走。

怀抚饥民

  后汉乾祐初年,王景加职同平章事。适逢契丹发生饥荒,幽州的百姓大多过雁门关来寻求食物,其中到沧州境内的有五千多人,王景善于安抚他们,朝廷命给难民田地来安置他们。

为政有声

  周太祖郭威在还未发迹时与王景交好,等到他即位后便升王景兼任侍中。王景出身行伍,平时也没什么智谋,但处理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申诉,他一定当面审问,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即下令释放,能坚持己见而不轻信胥吏的话,因而颇受百姓爱戴。广顺初年,王景获召入朝,百姓数百人挡在道上,甚至有人拉住王景乘马两边的脚踏,但最终没能留住他。王景在不久后担任护国军节度使,一年后,又迁守凤翔。显德初年,获封褒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

大败后蜀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王景升任中书令。之前,秦、凤两州被后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请求朝廷派兵收复失地,柴荣命王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伐,相继攻陷砦栅,柴荣便任命王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于上邽大破后蜀,斩首数万级。同年秋,秦州向王景投降。次年,王景转镇秦州兼西面缘边都部署。

历仕六朝

  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进封王景为凉国公。

  北宋初年,加王景为守(代理)太保,获封太原郡王。

  建隆二年(961年)春,王景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

  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性格特征

  王景性格谦虚,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次朝廷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王景也一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固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

逸闻趣事

礼重张昭

  王景获封太原郡王时,朝廷派吏部尚书张昭前来宣命,王景非常礼敬尊重张昭,赠给他一万多缗钱。他的一位亲信认为礼节太过优厚。王景说:“我在军中就听闻张尚书的名声。现在派他出使于我,这是朝廷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

迎娶官妓

  当初,王景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在后唐的妻子被诛杀,两个儿子逃走才得以幸免于难。石敬瑭厚待王景,总共赏赐他上万的钱物。石敬瑭曾经问王景想要什么,王景回答说:“臣从归顺国家(指叛唐归晋)以来,受到陛下的恩泽深厚,确实没有想要的。”石敬瑭一再询问,王景在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才说道:“臣当初还是士卒时,曾跟随一个军官多次经过官妓侯小师家中,心里也很爱慕她。如今妻子已经遇害,现在假如能娶她为妻,就心满意足了。”石敬瑭听后大笑,马上把侯小师赐给王景。王景非常宠爱他,侯小师后来被封为楚国夫人。她曾经偷取王景的尝盗景金数百两,私自送给以前的情人,王景知道却也不责怪她。

家庭成员

妾室

  侯小师,曾为官妓,后嫁王景,累封楚国夫人。

儿子

  王廷义,王景长子,外号“王当代”,官至横州团练使,后在随征太原战死,获赠建雄军节度使。

  王廷睿,王景次子,生平不详。

  王廷训,王景三子,以骁卫大将军致仕。

猜你喜欢

  • 刘恢

    (?—前181)西汉宗室。高祖第七子。高祖十一年封梁王。吕后七年徙王赵,以吕产女为赵王后,恢不得自恣。有爱姬,王后鸩杀之,遂忧郁自杀。谥共。

  •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崔沔

    崔沔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应制举,对策为天下第一,累迁祠部员外郎。睿宗朝转著作郎,开元中历秘书监太子宾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

  • 颜曹

    生平无考。可能为初唐时人。一说与颜胄为同一人。《文苑英华》卷二〇五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大食惟寅

    大食惟寅,生平不详,元代后朝人。古称阿拉伯为大食,或许系阿拉伯人,惟寅是他的名字。从其仅存的小令看,他具有深厚的汉文化素养。明代天一阁抄本《小山乐府》附其〔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小令一首,知曾与散曲家张可久相识。

  • 赵不踰

    赵不踰,字秉规。顺德人。著有《迎面馆集》。事见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一六。

  • 曾贯

    曾贯,字守贤。海南人。明世宗嘉靖四年(一五二五)举人。官知州。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三。

  •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初名文涛,改名岸,又名广侯、成蹊,字惜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于南洋公学经济科。公费留学日本。在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习油画。加入同盟会。于东京组织春柳社,编演戏剧。归国后,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民国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为南社社员。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奇趣洋溢。词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师文钞》。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词在集中。

  • 周兴岱

    周兴岱(1744—1809)字长五,一字冠三,号东屏,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清朝官吏,周煌次子,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岳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超授内阁学士。擢侍郎,历礼、吏、户诸部。命在南书房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