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诗词古文>徐鹿卿生平

徐鹿卿生平介绍

徐鹿卿(1170—1249),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白土镇后泉村)人。南宋文学家、藏书家。徐鹿卿生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九年,年八十岁。博通经史,以文学著名乡里。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廷试进士,调安南军学教授,复申理义之学。入为枢密院编修官。时刘克庄、王迈、方大琮皆因事被黜,他作诗赠之,并为弹劾。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美之。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及卒,谥清正。鹿卿著有泉谷文集及奏议、讲议等,《宋史本传》传于世。>>查看徐鹿卿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徐鹿卿,字德夫,是隆兴丰城人。他博览并精通经书史传,年青人都争着向他学习请教。

  徐鹿卿调到南安军学(“南安军学”,学堂名,后又改为“周程书院”,当时有“南安军学甲江西”之说)担任教授。张九成曾因为正直行事被贬官而居住在那里,徐鹿卿收集他的言行,把它刻在学校作为训诫。之前周敦颐、程颢及其弟程颐都曾在这个地方讲学,徐鹿卿进一步弘扬他们的教义,从此崇理重义的学风重新兴盛起来。徐鹿卿还制定资助士人的制度。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农民为此困苦不堪。徐鹿卿好好地慰问、安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后来强盗兴起,环城的房屋许多都被毁坏,只有学校幸免于难。徐鹿卿说:“这是强盗也不想骚扰我们的缘故啊。

  真德秀称赞徐鹿卿心气平和、言行正直,有关爱百姓之诚心。徐鹿卿就被调职去主管尤溪县。德秀驻守泉城时,又调任徐鹿卿为南安的县令。徐鹿卿以不便供养母亲而请辞。德秀说:“我们道同志合,一起来救助民众,还害怕你的母亲不让你来吗?”徐鹿卿进去禀报母亲,母亲欣然答应。到了南安后,徐鹿卿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科税,厘清登记户口、土地的薄册,偿还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的各种赋税,疏通百姓上访的渠道,平反冤案错案。南安因此变得非常安定。

  某年督府要强行收取秋熟谷物的赋税,要建昌要交纳米粮五千斛。徐鹿卿据理力争,说:“我的官可以不做,但米粮是决不会交的。”百姓恐怕徐鹿卿被调走,纷纷请求交粮来完成督府的任务。徐鹿卿说:“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徐鹿卿的坚持下,建昌被免掉了秋税。

  某年收成不好,闹了饥荒,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徐鹿卿就拿出府中贮藏的米粮三千多石,以半价来出售,除了一部分冲抵府库的利钱,又拿出一万七千缗钱来救助灾民,劝居民收养那些被遗弃的小孩,由官府每日补助他们钱、米。所救活的人有几百人。徐鹿卿平时宴集也不演奏音乐(以节约开支)

  岳珂驻守当涂时,私自制造茶、盐,自己在幕后操纵来获取暴利,各种滥征的捐税名目繁多,导致路上再也没有商旅出行,民生反而比从前更加艰难。皇上命令徐鹿卿去核查此事,当地的官吏听说后争着逃跑、躲藏。徐鹿卿给他们一个交待问题的宽松的期限,并亲自去核查情况,全部掌握这些人犯案的证据。后来岳珂被免职,徐鹿卿兼任太平的主管,又暂时掌管茶、盐事务。

  鹿卿在家中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喜怒不形于色,从来不计较个人恩怨,他的亲族、同乡都对他有好感。他做官时,廉洁节俭,刚直不阿,一分一毫都不乱拿,他的房子也简陋得仅仅能够遮蔽风雨而已。

轶事典故

  长庆年间,李渤出任桂管观察使,表奏名儒吴武陵为副使。按先例,副职上任时,要拿着弓箭袋表示谢意。隔了一些日子。李渤在球场设宴,酒喝到高兴时,吴武陵听到一些妇女聚在看棚上看,吴武陵觉得这是耻辱,非常生气,想报复一下。于是上高台盘坐,提起衣裙尿尿。李渤喝了酒,看到后异常愤怒。命令卫士把吴推到衙门斩首。当时有一个衙门校官叫水兰,想到这样做不好,很巧妙地阻止了这件事,派了许多人保护吴武陵。李渤大醉,人们搀扶着他回去睡觉,到天亮才醒。听到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哭得很伤心,惊奇地询问。家里人说:“昨晚听到球场喧闹,又听说你命令衙司斩吴副使,不知道什么原因,都怕闯出祸来,所以才这么哭。”李渤非常惊慌,立即命人前去衙门打听。水兰把情况都说明了:“说昨晚虽是奉了严命,但没敢那么做,现在副使还睡在衙院里,没有受苦。”李渤这才知道。第二天便早早来到衙院,很谦虚地说了自己的过错,分宾主落座后,都互相自责,更加互相尊敬起来。当时还没有监军,李渤就上奏请求让水兰任宜州州长,以此来答谢水兰。吴武陵虽然有才华,但性情强悍暴烈,人们都怕他。他曾经做过容州部内刺史,犯下许多罪行。皇帝的使者命令广州的幕吏逮捕他。这个小官吏正当年青,也自负是科举出身,一点也不宽恕,办案特别急迫。武陵感到非常气愤,所以在路边佛堂里题诗道:“雀儿来逐飓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翼,黄昏依旧入蓬蒿。”

猜你喜欢

  • 岑之敬

    (519—579)南朝陈南阳棘阳人,字思礼。年十六擢高第。梁武帝曾召入面试,赏赐优厚。除南沙令。梁元帝承圣二年,为晋安王记室参军。入陈,累迁征南府咨议参军。博涉文史,雅有词笔,性谦谨,以笃行称。

  • 杨鸿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全唐诗》存诗1首。

  • 范端臣

    范端臣(1116-1178)字元卿,号蒙斋,兰溪香溪(今浙江兰溪)人。自幼从叔父范浚学,千言成诵,过目不忘。诗书易理,备研其精;正草隶篆,皆造于妙,为范浚高第弟子。著有《蒙斋集》,包括诗集3卷,文集20卷行世。

  • 郭邦彦

    金阳翟人,字平叔。宣宗兴定五年进士。为永城主簿。以退让见称,有诗名。郁郁不自聊,年未四十而卒。

  • 王竞

    (?—1164)金彰德人,字无竞。除大宁令,转河内令。世宗时累官礼部尚书。博学能文,画墨竹极古怪,善草隶书,尤工大字,两都宫殿榜题,皆竞所书,士林推为第一。

  • 袁中道

    (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 圆映

    圆映,字元彻,号雪溪,嘉善西林寺僧。锐志教理,作诗清新秀绝,有《西林草》。

  • 赵翼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 宗庆

    宗庆,字韵卿,会稽人。稷辰女,青田端木百禄继室。有《古欢室诗稿》。

  • 朱中楣

    朱中楣,字远山,庐陵人。明宗室议汶女,吉水兵部侍郎李元鼎室,礼部尚书振裕母。有《石园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