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诗词古文>任希古生平

任希古生平介绍

任希古,字敬臣,棣州(今山东阳信县)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太宗贞观末年(公元650年)前后在世。五岁丧母,哀毁天至,刻志从学。年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永徽初年,与郭正一、崔融等同为薛元超所荐,授著作局正字。父丧服终,迁秘书郎。虞世南甚器其人,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李贞)府西阁祭酒,许王(李素节)文学。后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官太子舍人。著有文集十卷传于世,留世诗文仅六篇。>>查看任希古的诗词古文

人物评价

  任希古在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文人,任希古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任希古见其侄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任希古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轶事典故

  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太多狡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希古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希古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希古办理。希古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希古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希古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希古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希古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希古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希古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名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

猜你喜欢

  •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 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 卢思道

    卢思道(公元531年-583年)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 刘臻

    (527—598)隋沛国相人,字宣挚。仕于北周,为露门学士。入隋,从高颎伐陈,典文翰。太子杨勇引为学士,甚亲狎。臻无吏才,耽于经史,终日深思。精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有集。

  • 张迥

    唐末人。少年苦吟。工诗,曾以诗谒齐己。

  • 陈康伯

    陈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1] )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长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南宋时期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朱公绰

    朱公绰,字成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吴郡志》卷二八)。景祐四年(一○三七),为海宁州盐官令。宝元二年(一○三九),权海宁州书记。康定元年(一○四○),再任盐官令。历知彭州、广济军。神宗熙宁八年(一○七五),知舒州。仕至光禄寺卿。事见《乐圃馀稿》卷九《朱氏世谱》。

  • 张如兰

    南京羽林卫人,字德馨。世袭指挥使。中武举第一人,官淮徐漕运参将。督漕治河,所至有声绩。凡南京大利弊兴革,无不条议。博极群书,谈古今事如指掌。有《文章兵法谱》及诗文集。

  • 吴锡麒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

  •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