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诗词古文>李昂2生平

李昂2生平介绍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26年―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登基,年仅十八岁。李昂在位十四年,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李昂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查看李昂2的诗词古文

生平

  元和四年十月十日生,以其日为庆成节。长庆元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被害后,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改名昂。

  文宗在位期间,颇思图治,遣散宫女三千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牛李党争达到高潮。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

  太和五年(831年),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是被宦官王守澄及其门客探听出来,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唐文宗中计,宋申锡被贬死。太和九年(835年),文宗终于杀死王守澄。王守澄死后仅一个月,李训引诱仇士良等宦官往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的“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导致仇士良等宦官大肆屠杀朝官一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不禁凄然泪下。周墀听了也伏地流涕。

  唐文宗时期,藩镇叛乱频仍。

  开成五年(840年)抑郁成病,正月初四病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葬于章陵,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登基

  唐文宗李昂,穆宗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元和四年(808)十月十日生。本名涵,长庆元年(821)封江王。宦官刘克明等于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大和”。

  文宗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

  文宗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文宗采纳郑注等人的建议,首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这时,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文宗决定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唐朝后期,阶级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发展,宦官掌握禁军,干扰政事,进退大臣,乃至拥立、弑杀皇帝。唐宪宗李纯被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所杀,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穆宗李恒、文宗李昂等,皆立于宦官之手。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成为朝政的一大弊端。文宗即位后,即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大和八年秋,郑注、李训(原名仲言)得当权宦官王守澄引荐,郑注以医术、李训以讲说《周易》成为文宗的亲信。文宗因为他们均系宦官所推引,与之密谋诛除宦官,可免宦官猜疑,故以郑注为太仆卿,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次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训为宰相;又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作为京师外援,逐步开始打击宦官,先后将与杀害宪宗有关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

  要诛除掌握禁军实权的宦官,就必须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李训举户部尚书王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希望两人在赴镇之前,先召募若干兵卒,助除宦官;又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刑部郎中兼御史知杂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由他们罗致一些吏卒以诛宦官。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等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于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官员们回来,奏称疑非真甘露。文宗乃再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一作弘志)等,带领宦官去察看。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时,见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慌忙退出。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这个计划失败。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文宗乘软舆入内宫。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台人约五百人登殿奋击,宦官死伤数十人。但这时宦官已将李训打倒地上,抬着文宗进入宣政门,将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贾、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李训、王涯、贾、舒元舆、王、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君。

去世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杨嗣复和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监国。仇士良、鱼弘志得讯,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文宗闻知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人敢反对。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带着无限的惆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

  太子李永死后,文宗曾立敬宗幼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未行册礼就病重了,临终时托孤于宰相杨嗣复、李珏,但当权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因太子不是自己力主所立,矫诏仍废太子为陈王,改立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炎为皇太弟,文宗死后,二人说服李炎逼令李成美自杀。李瀍继位,就是唐武宗。

家庭成员

后妃

  王德妃

  杨贤妃

子女

  鲁王→皇太子→庄恪太子李永,王德妃所生。

  蒋王李宗俭,在李永死后未成为皇储候选,可能在李永之前就夭折了。

  唐文宗有4位女儿。

  兴唐公主

  西平公主

  郎宁公主(薨于咸通年间)

  光化公主(薨于广明年间)

大事年表

公元809年,唐穆宗的第二个儿子李昂出生,原名李涵。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李昂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即位为帝,是为唐文宗。

公元828年,横海留后李同捷叛乱。

公元831年,卢龙节度使发动兵变。

公元835年,朝廷大臣与宦官斗争白热化,发生“甘露之变”,宦官集团掌握朝政大权。

公元840年,李昂在宦官擅权的阴影中,抑郁而死。

猜你喜欢

  • 萧子显

    萧子显(489年—537年),字景阳,东海兰陵(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梁历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起家太子中舍人,迁国子祭酒,拜侍中,领吏部尚书,出任吴兴太守。博学能文,爱好饮酒,性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大同三年,去世,谥号为骄。萧子显一生撰写五部历史著作,只有《南齐书》存于世。

  • 沈钟

    沈钟(1436-1518年),字仲律,晚号休斋,人称休翁先生。明天顺四年进士(1460年),明代诗人、书法家、教育官员,提学山西、湖广、山东等地。著有《思古斋集》、《晋阳稿》、《楚游》,集合称之《休斋集》。

  • 许瀍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中唐时进士。据传,文宗开成初,尝游河中,忽得大病,不省人事。自言病中尝梦至瑶台,见仙女许飞琼,令其赋诗。梦醒,遂作《纪梦》诗。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七〇。《全唐诗》存《纪梦》诗1首,然孟棨《本事诗》、《唐诗纪事》卷五六皆谓许浑所作。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周笃棐

    周笃棐,字式周。潮阳人。孚先孙,光镐侄。明穆宗隆庆四年(一五七〇)举人。官富川知县,历仕台州府同知。事见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清光绪《潮阳县志》卷一五。

  • 纪昀

    纪昀jǐ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叶燮

    (1627—1702)江苏吴江人,浙江嘉兴籍,字星期,号巳畦。叶绍袁子。康熙九年进士。任江苏宝应知县。十四年,以三藩乱时役重民饥,与巡抚慕天颜不合,被劾罢官。居吴县横山,常出游览四方名胜。精研诗学理论,所作以险怪为工。有《原诗》、《巳畦诗文集》。又摘汪琬文章缺点,著《汪文摘谬》。

  • 王元复

    王元复,字能愚,号惺斋,邵阳人。王尚贤孙。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贡生,与同邑车无咎、衡阳王敔、攸县陈之駓并称为“楚南四家”。又与王敔、汉阳王戬并称为“楚中三王”。《榴园管测》五卷,有清乾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著录;《榴园集》十一卷,有清乾隆刻本;《榴园集钞稿》,《湖南文征》著录;《律吕新义》;《皇极经世洪范内篇》。

  • 周维德

    周维德,字湘湄,浙江山阴人。张师济室。有《千里楼诗》。

  • 魏泰

    襄州襄阳人,字道辅,号溪上丈人。曾布妻弟。为人无行,倚布势为乡里患苦。数举进士不第,曾因忿争而殴主考官,坐是不许取应。章惇为相,欲荐以官,不就。博极群书,有口辩,工文章,喜谈论朝野间事。有《东轩笔录》、《临汉隐居诗话》、《临汉隐居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