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诗词古文>陈政生平

陈政生平介绍

陈政(616-677年)字一民,号素轩,唐朝前期,河东人。父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原配卒,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陈政唐朝前期河东人(今山西)。开辟漳州的将领之一,青年时随其父陈犊攻克临汾等郡,唐太宗任其为左郎将。>>查看陈政的诗词古文

生平

  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闽中曾镇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 州)潮 州"蛮僚"啸乱,唐廷遣戎卫归德将军陈政更代,晋升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自丰州(今泉州)莆田县南下。此时,福 建多为狂锋獠之地,百事待兴。入漳伊始,受尽劳累病苦。陈政所率唐军来到柳营江畔(今江东)扎营,并打退少数民族武装,进军盘陀梁山之下。后来,少数民族首领组织更大规模的狙击,陈政以众寡不敌退守九龙山(今九龙岭),且耕且守。同时,奏请增兵,朝命以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带领五十八姓军校南下支持。明嘉靖福建《龙溪县志 地理》卷之三·祠祀一记载:“威惠庙。城北门外祀唐将军陈公元光,河东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创漳州,以左郎将领州事,后战殁于阵,漳人至今思之。庙初建漳浦县,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记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庙食于漳,历年数百祭皿未尝一日平也”。现存最早的光州固始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却又只字不提陈元光及其先人。明嘉靖《龙溪县志》大量引用宋代资料,可靠性很高.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 光家族曾定居于丰州莆田县南部,今莆田市仙游县,当时仙游县还没设立,攻打漳 州时,陈政父子并非从北方长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属莆田县一带招募士兵南下作战,后来开创漳州。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 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初期派驻泉州(包括莆田)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在旧南安县地置丰州,治所在今丰州镇,并析南安县置莆田县,丰州下领南安、莆田两县。不久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两县再隶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的南 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再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陈元 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陈元 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农业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的漳 州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尚有不可计数的蛮僚生活于漳州山区。陈元 光率领定居农业人口与蛮僚为争夺漳 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对唐代漳 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 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漳 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而其具有较大影响,则是在明代才有的。

  公元670年(唐咸享元年),陈敏兄弟奉母魏箴与年仅十四岁的陈元 光同行,率府兵从光州固 始东行南下。至须江县(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陈敏、陈缚不幸相继病逝。陈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长于汉兴(今福建浦城),领众军校入闽会合。陈政采纳军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营江西少数民族武装,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围歼少数顽固之敌于蒲葵关下,打通了南进的道路,于是,进屯梁山外的云霄镇。在边事稍有安息时,便建宅于云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经渡云霄江,指着江水对父老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改云霄江名为漳江,此即后来,以“漳”命州名的来由。

  公元677年(唐仪凤二年)四月,陈政病故于军中,享年六十二岁。公元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追封陈政祚昌开佑侯。

陈政墓

  陈政墓在福建省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现墓地尚存翁仲、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陈政墓附近有一溪涧,名马坑,相传为陈氏饮马处,山麓有磨剑石、试剑石。

猜你喜欢

  • 曹景宗

    曹景宗(457年-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天监七年(508年),曹景宗出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于赴任途中病逝,年五十二。追赠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 王谌

    王谌(423-491年),字仲和,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大臣,三国时期曹魏司徒王朗之后,东晋太子少傅王雅玄孙,护军司马王元闵之子。初为徐州刺史沈昙庆主簿,交好湘东王刘彧。刘彧即位成为宋明帝,除司徒参军,带薛县令,拜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转黄门侍郎。南齐建立,以冠军将军历任诸王长史。永明九年(491年)卒,年六十九。

  • 萧祗

    南朝梁宗室,字敬式。萧伟子。少聪明,美容仪。在梁封定襄侯,位东扬州刺史。后迁北兖州刺史。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围建康,台城失守,祗奔东魏,高澄令魏收等接见之,历位太子少傅,封清河郡公。北齐文宣帝天保初,授右光禄大夫。梁元帝平侯景,与齐通好,文宣帝欲放祗还梁。值西魏克江陵,遂留邺。卒。

  •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 卢挚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 张大受

    (1658—1722)江苏嘉定人,居苏州匠门(干将门)溪上,字日容。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旋奉命督学贵州。少时从学朱彝尊,得其赏识。善诗文。有《匠门书屋集》。

  • 俞大猷

    (1504—1580)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读书知兵法,世袭百户。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擢广东都司,进参将,移浙东,屡败倭寇,时称俞家军。三十四年,从张经破倭于王江泾,复偕任环破倭于江南各地。以赵文华兵败,被诬劾为“纵贼”,夺世荫。三十五年,起为浙江总兵官,还世荫。后以攻王直未全歼,被逮下狱。旋得释,立功塞上。四十年,移南赣,镇压广东饶平张琏山寨。后历福建、广东总兵官。四十二年,与戚继光破倭寇,复兴化城。四十三年,大破倭寇于海丰。又先后镇压吴平、曾一本等海上武装集团,击破古田壮族黄朝猛、韦银豹军。卒谥武襄。有《正气堂集》、《韬钤续篇》、《剑经》。

  • 毕沅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 多隆阿

    多隆阿(1817年12月20日—1864年5月18日),字礼堂,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著名军事将领,擅长指挥马队,在同治中兴时期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而过之,有多龙鲍虎之誉。1862年(同治元年),陕西回民起事,多隆阿于十一月抵达潼关,次年二月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和王阁村,九月攻占苏家沟和渭城湾,杀死叛军一万七、八千人。至此陕西回军被迫向甘肃撤退。1864年(同治三年)4月1日,多隆阿攻占盩厔,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18日伤重不治。赠太子太保,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入祀京师昭忠祠,谥忠勇。

  • 朱福田

    道士。字乐原,号岳云。住江宁上河徽州会馆。工山水墨菊。有《岳云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