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诗词古文>李祎生平

李祎生平介绍

李祎(?-743年),唐朝宗室、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少年有志,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进而执掌帅印,战功卓著。729年(开元十七年)石堡城一役大破吐蕃,促成两国数年之间无交兵的和平局面,并以军功恩泽先人;732年(开元二十年),抱白山之战大破奚和契丹,俘虏敌酋,驱逐叛逆。743年(天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当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李祎任太子太师时患病,后死于官任之上,终年八十余岁。他去世后,唐玄宗痛惜良久。>>查看李祎的诗词古文

生平

友谦封爵

  李祎少年就很有志向,对母亲非常孝顺,与家人相处的也很和睦,抚养弟弟李袛以友爱而著称于世。710年(景龙四年),李祎任太子仆,兼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别驾,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本来作为长子,李祎应该继承爵位,但是李祎坚持让给自己的弟弟李袛,唐中宗非常赞赏他的品性,因此特别封他为嗣江王作为嘉奖,以承袭唐太宗十一子李嚣的爵位。

  710年(景云元年),李祎出任德州(治安德,今山东陵县)刺史,此后又调任蔡(治汝阳,今河南汝南)、衢(治信安,今浙江衢县)等州刺史。

初掌军权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李祎多次担任蜀州(治今四川崇庆县)、濮(治鄄城,今山东鄄城东北)等州刺史。由于李祎为官清廉,治理严办,不论官员还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因此被朝廷日渐重用,被调任京城为光禄卿,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后因母亲去世辞官丁忧。丧期未满被复起为瀛洲刺史,李祎上表坚决请求服满三年之丧,得到准许。724年(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改封其为信安郡王。

  727年(开元十五年),丁忧期满复出,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开始掌握军权。

  从713年(开元元年)起,吐蕃连续进犯唐蕃边境。727年(开元十五年)闰九月,吐蕃与东突厥连兵入寇,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毚率军掩击吐蕃,途中遭回纥瀚海司马护输埋伏,力战被杀,河、陇震动。鉴于河陇一带形势危急,唐玄宗决定派遣得力的官员前去镇守。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任命李祎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又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萧嵩又将刑部员外郎裴宽引为判官,与原判官牛仙客俱掌军政,这才使河、陇地区的人心才逐渐安定下来。不久,李祎迁礼部尚书,仍继续担任朔方军节度使。

唐蕃战争

  唐玄宗继位前,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吃败仗,尤其是河陇战场,不占任何优势。后来唐军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了控制区域。吐蕃则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此后,经多年战,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加上国力的不断增强,唐玄宗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对吐蕃主动发起进攻。

  起初,吐蕃军占领唐朝辖地——鄯州鄯城县以西的石堡城(又称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前沿阵地,屡屡出兵,攻扰唐河西、陇右等地区。唐朝视其为心腹之患,决定攻取这一战略要地。729年(开元十七年)三月,唐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共议攻城大计。但诸将均认为:“这个城池占据险要,又被吐蕃所重视,大军深入,敌人必会全力据守。战事如果不能胜利,退败会狼狈”,主张“不如按军不动持重,根君形式发展再决定”。但李祎则认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尽快夺回,他说道:“为人臣子的节操,怎么能害怕艰险?如果必须寡不敌众的后果,吾将以死报效。对国家有利,这个身体有什么可惜的?”

  决定做出后,李祎又认真研究了攻城战术。因为石堡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如果采取强攻,将顿兵坚城之下,即使攻克,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李祎大胆地决定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偷袭石堡城,以求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一切准备就绪,李祎亲率大军日夜兼程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果然措手不及,伤亡甚众。二十四日,唐军以极小的代价顺利地攻克了石堡城,缴获粮储器械非常多。随后李祎留兵据守要害,令吐蕃军无法前进。自此,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可以四处巡逻,拓境达千余里。唐玄宗闻讯大喜,下令改石堡城为振武军。

  石堡成一役,李祎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又出敌不意,远距离奔袭,攻其不备,夺取重镇,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战同时沉重打击了吐蕃,由于连战连败,吐蕃国内哗然,只好再次派遣使者求和请婚,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也从中斡旋。唐玄宗这才应吐蕃请求,送与诗书。729年(开元十七年),因为李祎有此军功,唐玄宗追封他的父亲李琨为工部尚书,追封赠吴王。730年(开元十八年),双方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岭互通市贸。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唐蕃两在赤岭树碑纪念,双方边将均参加了这一庆典。一直到737年(开元二十五年),两国数年之间无没有交兵,李祎可谓功不可抹。

  李祎军功显赫,且担任朔方节度使的要职,手握实权。时任宰相的宇文融害怕李祎拥有的权利,又担心他对唐玄宗日益增长的影响,同时还可能防备他会加强萧嵩的政治地位而对己不利。因此,他安排御史李寅弹劾李祎,被李祎悄悄得知,李祎于是通过玉真公主和高力士上奏唐玄宗。当李寅后来将弹劾状呈上时,唐玄宗怒加驳斥,李祎未受非难,宇文融反而被贬为汝州(治梁县,今河南临汝)刺史,此时他担任宰相只有一百天。

唐契战争

  河陇一带的形势得到缓解后,东北的的形势却变得紧张起来。724年(开元十二年)时,契丹王李郁于卒,弟李吐于继位。

  李吐于与大臣可突于互相猜忌。725年(开元十三年),李吐于投奔唐朝,不敢返回,唐玄宗封其为辽阳王,留他在京城宿卫。可突于于是立前任契丹首领李尽忠之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为全力对付吐蕃,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封李邵固为广化王,奚王苏鲁为奉诚王。730年(开元十八年),契丹王李邵固派可突于入贡,同平章事李元纮对他无礼,使可突于不满而归。五月二十六日,可突于杀害李邵固,立屈烈为主,率其部众并胁迫奚部众人背叛唐朝投降突厥,奚王李鲁苏及其妻子韦氏、李邵固的妻子陈氏都投奔唐朝。

  唐玄宗闻讯,立即下制,令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率部征讨,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于关内、河东、河南、河北等分道招募勇士。六月二十三日,玄宗又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李浚(即后来的肃宗李亨)遥领河北道行军元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元帅,率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十八总管继讨奚与契丹叛乱部众,后因故未能成行。

  732年(开元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以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将其由西北调至东北,率兵进击奚、契丹。二十八日以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三月,李祎率裴耀卿、赵含章等分道进攻,含章军先与奚、契丹兵相遇,奚、契丹望风遁去。这时,平卢先锋将乌承玼对赵含章说:“奚、契丹,都是很厉害的敌人。前日离开,不是因为害怕我,而是要引诱我,应该按兵不动以观其变。”但赵含章却执意不纳,仍率部追赶,遂与契丹和奚众在抱白山(似为白狼山,或白鹿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展开激战。可突于率伏兵一齐杀出,唐军大败。恰好乌承呲率本部兵马从西面向契丹发动突然袭击,契丹与奚众抵挡不住,遂向后逃走。二十六日,李祎率唐军主力赶到,奋勇追击,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于率残部远逃,其余众流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率5000余帐投降,李祎凯旋而归。唐玄宗封投降的契丹李诗琐高爵位归义王,并将虽他一起投降的部落五千人安置在幽州归义县(今北京房山东南)并重设县置,李诗琐高同时被任命为义州都督。

  抱白山之战,在唐军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李祎及时率主力赶到,并果断展开追击,终大破奚、契丹,给其以沉重打击。四月的夏天壬辰日,李祎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增加领导泾、原等十二州,并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而得到官职。
功勋晚年

  由于李祎功绩卓著,屡遭他人嫉妒,很多战功朝廷都不知道,所以赏赐不能与其功勋相称,非常可惜。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祎迁兵部尚书,朔方节度大使。这一年,李祎曾因为国家用度不足请求放任私铸,被仓部郎中韦伯阳认为不妥而搁置意见,或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衢州刺史。此后又出任滑(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怀(治河内,今河南沁阳)二州刺史。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六月,李祎拜太子少师,以年老致仕。743年(天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当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李祎时任太子太师因病去世,终年八十余岁。唐玄宗闻讯痛惜良久,追赠太尉。

家庭成员

祖先

  祖:吴王李恪。

  父:赠吴王李琨。

子孙

  赵国公李峘。

  李峄。

  梁国公李岘,夫人独孤峻;孙李孝孙,孙女范阳卢浩妻,名未载。

  李峡。

  李嵒。

  李峦。

  李岗。

  李祎家教甚严,教子有方,三个儿子李峘、李峄、李岘后皆至达官,自有列传,于时有令名。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当时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

猜你喜欢

  • 虞炎

    南朝齐会稽人。以文学与沈约同为文惠太子所遇,常应对左右。齐高帝建元三年奉命以兼散骑常侍巡行州郡观省风俗。官至骁骑将军。

  • 王损之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全唐诗》云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存诗1首。

  • 月鲁不花

    (1308—1366)蒙古逊都思氏,字彦明。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将仕郎、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建孔子庙,延儒士为师,以教后进。历监察御史,上疏言事,帝嘉纳之。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除吏部尚书,迁大都路达鲁花赤,以刚正称。后拜江南行御史台中丞,既而除浙西肃政廉访使。以地为张士诚所有,避往庆元,浮海北行,遇倭船,被害。谥忠肃。

  • 赵由侪

    由侪字与侪,南丰人。

  • 杨翮

    元上元人,字文举。杨刚中子。承其家学。工古文。初为江浙行省掾,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有《佩玉斋类稿》。

  • 黄季伦

    季伦字季伦,番阳人。与危太朴为唱和友。尝游京师,从翰林学士揭公游,充三史书写,工毕,奉命觐上,中书授以长洲县教谕。

  • 余士奇

    余士奇,字才伯。东莞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进士。署寿州教谕,分校河南。历宁国知府。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八有传。

  •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周绮

    江苏昭文人,字绿君,小字琴娘。王氏遗腹女,随母依舅氏,遂姓周。王希濂妻。工韵语,解音律,能篆刻,兼习山水花鸟,尤精芦雁。又精医术。有《擘绒馀事诗》。

  • 刘驾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