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诗词古文>李敬玄生平

李敬玄生平介绍

李敬玄(615年-682年),亳州谯县(今安徽谯城)人,唐朝宰相。李敬玄早年曾为唐高宗的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因不通兵事,大败而回。后被贬为衡州刺史,又任扬州长史。永淳元年(682年),李敬玄病逝,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查看李敬玄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期事迹

  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后在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的侍读。他虽生性冷峻,但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担任宰相

  669年(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他将司列(即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主持选官多年,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

  672年(咸亨三年),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仍兼任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又监修国史。

  675年(上元二年),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他主掌吏部多年,又和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

征蕃兵败

  676年(仪凤元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当时,刘仁轨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

  678年(仪凤三年),吐蕃入寇。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故意奏请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极力推辞。此时,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便道:“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同年九月,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并命刘审礼为先锋。他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兵败被俘。刘审礼败后,李敬玄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挖壕沟防御。这时,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吐蕃军退军,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后来,李敬玄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贬官而死

  680年(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他回京后,也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将他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682年(永淳元年),李敬玄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轶事典故

  永徽年间,候补官员逐渐增多,主持选官的人很少有称职的。李敬玄主持选官后,却得到天下人的称赞。他记忆过人,每年参选官员一万多人,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官员未被选用前来投诉的,他也能当场口述他们书判中的错误,毫无差错。

  杭州参军徐太玄曾因同僚张惠母亲年迈,到府衙自首,称自己与张惠一同贪赃。张惠得以免去死罪,徐太玄也因此被免去官职,十几年不得升迁。李敬玄得知后,非常赞赏,擢升他为郑州司功参军。徐太玄后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因德行高尚受到时人推崇。

家庭成员

父亲:李孝节,官至谷州长史。

兄弟:李元素,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儿子:李思冲,官至左羽林将军,随李重俊诛杀武三思,失败被杀。

儿子:李守一,官至郫县县令。

猜你喜欢

  • 王珣

    (349—400)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元琳。王洽子。弱冠为桓温掾,转主簿。桓温北伐,军中机务并委珣。从讨袁真,封东亭侯。与谢安有隙,出为豫章太守,不之官。安卒,迁侍中。与殷仲堪、王恭、徐邈、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孝武帝。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转左仆射,复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初,王国宝专权,黜旧臣,珣几被杀。旋会稽王司马道子杀国宝,珣官至散骑常侍。卒谥献穆。

  •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郑馥

    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东都父老望幸》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〇。

  • 天峤游人

    失姓名,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尝游麻姑山,题诗1首,自称天峤游人。《全唐诗》存之。事见《云溪友议》卷上。

  • 李清臣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周裕

    周裕,祁阳(今属湖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官辰州通判,擢御史。事见清嘉庆《祁阳县志》卷一九。今录诗二首。

  • 钟浚

    钟浚,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涪州乐温县(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四)。三年,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元丰中权将作少监(《元丰类藁》卷二一《钟浚将作少监制》)。哲宗元祐中为京西、淮东、淮南诸路提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九、四六六、四六七)。绍圣元年(一○九四),知湖州。

  • 吴惟善

    吴惟善,明代著名诗人。樊川人,诗人丁鹤年表兄,履历与生卒年不详。《丁鹤年集》后附其诗五首。吴惟善学问渊博,他的诗讲究章法,富于联想。

  • 张邦奇

    (1484—1544)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 赵新

    赵新,字又铭,侯官人。咸丰壬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陕西督粮道。有《还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