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诗词古文>刘济生平

刘济生平介绍

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元年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查看刘济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刘济是刘怦的长子,出生时难产,侍者初见刘济是一大蛇,黑气勃勃,莫不惊走,长大后,聪明异常,也深得父亲刘怦喜爱,累官至御史中丞,卢龙行军司马。当时,卢龙的治所幽州北处边境,常受乌桓、鲜卑等族的侵扰,刘济率军攻击,大败之,深入千余里,虏获不可胜纪,边境遂安。贞元年间,唐朝优容藩镇,节度使大都骄横不法,只有刘济对朝廷最为恭顺,进贡不断,因此唐德宗也很信任他,屡次加官,升迁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顺宗继位后,再迁检校司徒,唐宪宗时,再进位侍中。

  元和初年

  元和初年,唐宪宗命诸藩镇出兵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诸军大多迟疑不进,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甚至出兵帮助王承宗,刘济命牙将谭忠前往劝说,田季安意有所动,刘济大集诸将讨论是否讨伐王承宗,表示:“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谭忠认为:“燕、赵为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此正使潞人以燕卖恩于赵,败忠于上,两皆售也。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惟君熟思之!”刘济同意,决定出师讨伐王承宗,给下令军中:“五日毕出,后者醢以徇!”

  率军克饶阳

  810年,刘济率领大军七万人出发,攻克饶阳、束鹿,生擒三百余人,斩首千余级,献俘于朝廷,唐宪宗特旨褒奖,命他继续进兵。刘济率军攻瀛州,屡攻乐寿、博陆、安平等县,前后多有斩获,但此时刘济忽然生病,朝廷也赦免了王承宗,于是刘济率兵回镇,以功拜兼中书令。刘济镇守卢龙二十余年,深得军心,但诸子不和,祸起萧墙,刘济的长子刘绲任副大使,掌幽州留务,次子刘总为瀛州刺史兼行营都知兵马使,率兵屯驻饶阳。刘济有病后,性情凶暴的刘总便与判官唐弘实、孔目官成国宝等人密谋,企图篡位,于是派人假装是朝廷使者,在街上大喊:“朝廷以相公逗留无功,已除副大使为节度使矣。”次日,又派人叫喊:“副大使旌节已至太原。”几天后,又派人叫喊说:“旌节已过代州。”卢龙举军惊骇,病中的刘济愤怒不知所为,于是诛杀主兵大将数十人,又命刘绲立刻返回行营。气愤至极的刘济自早至晚拒绝饮食,后因口渴索饮,刘总暗中投毒以进,刘济死,刘绲行至涿州,被刘总假以父命杖杀之,刘总于是自领军务。

  为父发丧

  数日之后,刘总才为父亲发丧,刘济死时正好五十四岁,唐宪宗思念他的功劳,特追赠为太师,并废朝三日,以示尊重,加刘济的谥号为庄武。

猜你喜欢

  • 庄周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 列御寇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 王籍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王籍诗史。有文才,不得志。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梁天监末任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迁中散大夫等。王籍诗歌学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

  •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杜建徽

    杜建徽(864—950年),字延光,五代新城(今富阳)人。杜稜幼子。

  • 王清惠

    王清惠,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仪。[1] 恭帝德佑二年(1276),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 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亲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 谢福娘

    谢福娘,建康官妓,女词人,职业工作就是要陪着政府官员“歌舞佐酒”,“官司有筵会,非福娘不饮”,所以福娘不容不去,河南洛阳人张时游学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游玩之时忽睹一少女,“一见之顷,不觉动心”。

  • 朱洵

    浙江海宁人,字山音,号我文。诸生。工书法。有《耐园吟稿》。

  • 李石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