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增茴香丸

三增茴香丸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五方。又名三层茴香丸。第一料:茴香(舶上者,用海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称)、川楝子(炮,去核)、沙参(洗,锉)、木香(洗)各一两。为细末,以水煮米粉稠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腹食前日进三服,服后若未愈,可服第二料。第二料加下项药:荜茇一两,槟榔半两。上入前件药,共六味,重五两半,依前法为丸服用,若仍未愈,再服第三料。第三料又加下项药:白茯苓四两(紧小实者,去黑皮),黑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称,或加作一两)。上连前件药,共八味,重十两,依前法为丸服用,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过三料可愈。功能温肾祛寒,疏肝理气。治寒疝脐腹疼痛,睾丸偏大,阴囊肿胀重坠,有妨行步者。

猜你喜欢

  • 一把针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 九里明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

  • 热痉

    病证名。热邪炽盛引起的痉病。清·吴鞠通《解儿难》:“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治宜清热熄风,用羚角钩藤汤。如壮热、大汗而烦渴、脉洪大者,宜清热保津,兼以熄风,用白

  • 医案类录

    见中西医粹条。

  • 唇焦

    证名。指口唇泛现焦黑色的症象。可由瘀血、食积、热病伤津所致。《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寒热而唇焦者,多因血瘀。”《温热经纬》卷四:“唇焦大渴,津液耗伤,清化为宜。”《伤寒温疫条辨》卷二:“唇燥裂,唇

  • 冒心

    证名。以手按心下之意。由于胸阳不足,病人自觉心下空虚而悸动不宁,故喜以手按心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成无己注:“发汗过多亡阳也

  • 熨目

    自我推拿方法名。见《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又名拭目、摩目,摩眼,揉眼。两手掌擦热后拭摩两眼。有明目作用。《圣济总录》卷一百十三:“气血得温利则宣流,得寒则凝泣。肝藏血,上注于目。若肝经虚寒,则目多

  • 瞎蠓

    见《中药志》。为虻虫之别名,详该条。

  • 许敬之

    【介绍】:见许逊条。

  • 阳毒栀子汤

    见《证治准绳·伤寒》帙三。即栀子仁汤,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