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桃仁红花汤,见该条。
见《中药志》。即高良姜,详该条。
选穴法之一。出《素问·咳论》。指五脏病变当取相应经脉五输穴中的输穴(张志聪解释作五脏背俞)进行治疗。
病名。指肺痿病的咳嗽。因阴火灼肺,肺叶痿弱作嗽。《万病回春·咳嗽》:“肺痿嗽者,声哑,咽喉破痛,浊唾涎沫,或唾中有红丝脓血,热在上焦,阴火炽焰,熏蒸肺叶而成,此真病也。宜养血滋阴,清金保肺,消痰降火。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煅青礞石、胆南星各一两,青黛一钱,芦荟一钱半。为细末,甘草煎汤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蜜、薄荷煎汤送下。治小儿急惊之轻症。
见《本草纲目》。即红大戟,详该条。
病证名。《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气虚劳复者,温热瘥后,余邪未尽,止因正气大虚,因劳复热,微兼恶寒,四肢倦怠,无气以动,脉虚右大,舌润无胎,胸膈宽畅者,此真气虚劳复也。宜补中益气汤甘温补之,惟
即滋阴八味丸,见该条。
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小儿危恶症候之一。中恶毒之气,病自外至。其证眩仆,四肢厥冷,两手握拳,不能喘息。治宜先用霹雳散吹鼻中取嚏,促醒,继用苏合香丸。中恶毒之物,病自内生,其症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指对于病情复杂的疾患,“颠倒无常,甚于迷惑”,应从调和阴阳入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平复”。“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