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名。指冷汗。《素问·经脉别论》:“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真气虚,心痠痛,厥气影响经脉而出汗。《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邪。”指对五类病邪分别用不同针具予以针刺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邪刺。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此“五者之病,皆
出《太平圣惠方》。为王瓜之别名,详该条。
即肾阴。与真阳相对而言。肾为元真所在,藏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基本的物质,故称。参见肾阴条。
病名。小肠气之别称。出《灵枢·四时气》。多因体虚,寒邪侵袭下焦而致。症见少腹腰脊处疼痛,牵引睾丸,甚则痛冲心胸。治宜温里散寒行气。服天台乌药散。
证名。指呕吐清水而无食物者。《古今医统·吞酸叙论》:“吐清水证有五因,有因湿、因痰饮、因寒、因宿食、因虫。明知恣食生冷瓜果而作者为寒湿也;胸膈间漉漉有声者,痰饮也;饮食后而吐清水者,宿食也;但犯寒而作
病名。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泛指咽喉多种疾患。《喉科心法》卷上:“考古称喉症,总其名曰喉风。”多因风热搏结于外,火毒炽盛于内,肺失清肃,火动痰生,痰火邪毒停聚咽喉所致。《喉风论》卷上:“无言喉风者
五脏为贮藏精气之处,精气能藏守于体内而不外耗,称为“得守”。得守说明五脏精气充沛。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即实脾散,见该条。
病证名。见《金匮翼》卷二。多因饮酒嗜辛,胃中蕴积湿热,下注大肠,灼伤阴络所致。《石室秘录·通治法》:“血之下也,必非无故。非湿热之相侵,即酒毒之深结。若不逐去其湿热、酒毒,而徒尚止涩之味,吾未见其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