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九道出血

九道出血

专指儿科的出血性病证。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九窍出血。即眼、鼻、耳、口及二阴出血。小儿九道出血,多因乳母喜吃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或因护养过暖,积温成热,热极则涌泄;亦有气虚邪热乘袭,则血不得循流络脉,浮出诸经,也生失血之证。《张氏医通·诸血门》:“是证非中毒,即跌扑受伤。中毒者,用生羊血法;受伤者,观其人不发热,尚能饮食者,频灌童便。无故发生九窍出血者,肝肾疲极,五脏内崩也。”五脏内崩可见于急性白血病等。因热而出血者,宜清血止血,用十灰散犀角地黄汤;因虚而出血者,宜补气以摄血,用大剂独参汤加龙骨牡蛎之类,以防气随血脱

猜你喜欢

  • 妒头疮

    病证名。指头生小疮,浸淫瘙痒,黄膏出不生痂,连年不愈者。用苦参汤浸纱布塌疮上。

  • 参芪膏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武汉方)。党参、黄芪(蜜炙)各2.5千克。共煎熬三次,去渣取汁,滤清浓缩,加冰糖5千克收膏,每服9~15克,早、晚开水和服,日二次。功能补益元气。治体弱气虚,四肢无力。

  • 坐桶

    即分娩。张蕃芝《生生要旨》:“妇人生产,往往坐盆而生,俗呼坐桶。”因古代妇女临产时,有的是坐在桶或盆上分娩,故名。

  • 蓄热吐血

    病证名。见《金匮翼·诸血统论》。指火热蕴盛或瘀热内蓄所致的吐血。由热蓄血中,迫血妄行。症见口鼻皆出,势如泉涌,膈上热,胸中满痛,脉洪大弦长,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血是紫黑成块,或小腹满、小便不利,或喜

  • 疳湿疮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即疳湿。详该条。

  • 跌蹶

    出《金匮要略浅注》卷八。即趺蹶。详该条。

  • 内外伤辨

    见内外伤辨惑论条。

  • 褚澄

    【生卒】:?~483【介绍】:南北朝南齐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彦道。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建元年间(479~480)为吴郡太守。博好医方,精岐黄术,无问贵贱皆先审其苦乐、荣悴、乡壤、

  • 别骨填接

    正骨手术之一。见《江氏伤科学》:“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再取骨出,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外贴十八号膏药,内服六号接骨丹。”类似今之骨移植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办法。

  • 冯敏卿

    【介绍】:见冯时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