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岩

乳岩

病名。见《丹溪心法》卷五。又名石榴翻花发。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因恚怒忧思,肝脾气逆所致。初起乳中结核大如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肿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传统治法:初宜舒肝解郁。神效瓜蒌散或乳岩方内服;或犀黄丸每服三钱;或犀黄丸与和乳汤加土贝母五钱,早晚交替服用。或活壁虎用针扦住,乘活以竹纸包如小毬,饭后开水吞服,每日服一次,近多焙干后,研末冲服,每服一钱。或黄牛大角煅存性一两,鹿角火焙黄色八钱,枯矾三钱和研极细末,热酒调服,每服三钱。外用季芝鲫鱼膏贴之,其核或可望消。久病破溃者,宜补养气血,通络化痰,服香贝养荣汤;或服千金托里散三日,接服犀黄丸;外用大蟾蜍六只,每日早晚取一只剖腹,去内脏,以皮贴于疮口,以拔其毒,一日一换。亦可常服消乳岩丸。今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 伏饮

    病名。痰饮之一。因饮邪伏匿于体内,或留饮去而不尽,潜伏为患。《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治宜化饮逐邪,扶正固本。方用

  • 山葡萄根

    见《江西草药》。即蛇葡萄根,详该条。

  • 脾气不升

    指脾气衰弱不能升清的病机。多因脾阳虚,中气不足所致。症见面色不华、眩晕、易汗、短气、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或见眼花、视蒙、耳聋、食不知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缓等。若因湿浊食滞以致脾气不升,则见头重如蒙

  • 双燕子症

    病名。见《喉牙口舌各科秘旨(喉舌备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中上腭,左右俱有,满口红肿,形如燕子伏梁,头向上,尾向下,其尾开有两片,其膜色白黄红。”治宜疏风解毒。用六味汤加清肺解毒之品。参见双喉

  • 崔维宗

    【介绍】:见崔岳条。

  • 下巴

    颏的俗称。详颏条。

  • 平脾脉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

  • 食积吐

    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指因食积阻滞肠胃而引起的呕吐。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大便不通及肛门不排气等。针刺足三里,内庭;并配合中药利气导滞之剂。

  • 蛤蟆酥

    见《山东中药》。即蟾酥,详该条。

  • 足临泣

    经穴名。代号GB41。《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或于第四、五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