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二十三蒸

二十三蒸

古病名。古代二十三种蒸病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髓蒸,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发焦;八、脉蒸,脉不调;九、肝蒸,眼黑;十、心蒸唇焦;十、脾蒸,舌干;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肾蒸,两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下唇焦;十八、大肠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杂病,乍寒乍热;二十、肉蒸;二十一、肤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气蒸,遍身热。凡诸蒸患,多因热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腻或酒或房触犯而成此疾。”参见蒸病条。

猜你喜欢

  • 胆足少阳之脉

    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阳胆经。详该条。

  • 风湿头痛

    病证名。指风邪、湿痰所致的头痛。《赤水玄珠·头痛门》:“风湿头痛亦作痰患。”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口干少饮,苔腻,脉濡或浮缓。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

  • 刺血拔罐法

    即刺络拔罐法。详该条。

  • 胃喘

    病名。见《证治准绳·喘》。指外感病邪,胃热上壅的气喘。《赤水玄珠·喘门》:“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又云,阳明厥则喘而

  • 深师

    【介绍】:南北朝时期宋齐间医僧。善治脚气病,曾选录同时代医家支法存等人的有关治疗药方撰成方书30余卷。

  • 暴注下迫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突然水泻,下迫,迫急后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泄泻论》:“暴注者,是注泄也……下迫者,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详水泻、里急后重条。

  • 石决明汤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六方。生石决明、僵蚕、防风、穿山甲、连翘、羌活各一钱,乳香、甘草、金银藤、黄连、当归尾、大黄、天花粉各八分。酒、水煎,空腹服。治颈项坚肿木硬,口躁舌干,恶心烦渴,便秘。

  • 王遂

    【介绍】: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

  • 伤湿泻

    病证名。小儿秋季感受湿邪而引起水泻。《幼科发挥》:“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证体重,所下溏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苓汤主之。或升麻除湿汤(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苍术、陈皮、甘草

  • 瘟疫论类编

    温疫著作。5卷。明吴有性原撰,清刘奎评释。刊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刘氏以《温疫论》之次序不便观览,乃命其子刘秉锦将此书重予分类,刘奎结合个人经验,对《温疫论》予以增删评释。现存初刻本、《说疫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