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顾观光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生于胁下京门、带脉穴之间,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胁下不能转动。治法同痈疽。
即温阳利湿,详该条。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即水毒病。详该条。
①针刺手法名。《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②即行气法,见该条。
即清凉涤暑法,见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黄毛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犁头草,详该条。
【介绍】:见周洪条。
辟,有反克之义。《素问·阴阳别论》:“肾之脾,谓之辟阴。”张景岳注:“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