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蓄血证

伤寒蓄血证

病名。①指太阳蓄血症。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②指阳明蓄血症。多由素有瘀血,热传阳明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伤寒明理论·蓄血》:“伤寒蓄血,何以明之?蓄血者,在下焦结聚,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阳明证,其人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园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也,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蓄血证蓄水证不同,蓄血又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之别。参太阳府病、伤寒蓄水证等条。

猜你喜欢

  • 感冒胁痛

    病证名。《症因脉治》卷一:“感冒胁痛之症,并无时行传染,因自冒风寒,先见恶寒发热,胁痛耳聋,呕而口苦,此伤寒少阳经胁痛症也。若寒热已除,后乃胁痛干呕,此表解里未和,热邪痰饮之症。”又:“感冒胁痛之治,

  • 木瓜汤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三方。木瓜一两,炒茴香一分,炙甘草二钱,吴茱萸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苏叶十片,水煎,空腹服。治霍乱吐泻,转筋闷乱。

  • 大阳

    见太阳条。

  • 牛奶根

    见《分类草药性》。为胡颓子根之别名,详该条。

  • 忧噎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其症天气阴寒时心下悸动,手足不能自温等。治用五噎丸、五噎散、沉香散。参见五噎、噎条。

  • 刘和斋

    【介绍】:见刘亩条。

  • 上用方

    方集。见幼幼集条。

  • 大茴香

    出《卫生杂兴》。为八角茴香之别名,详该条。

  • 锁肚

    病证名。①指初生儿大便不通。婴儿出生后二、三日不大便,除生理畸形外,大多由于胎热壅结,或胎禀不足,大肠传送无力所致。胎热者宜清肠,用一捻金;胎禀不足者宜益气,先用独参汤,继以蜜煎导法。②脐风三证之一。

  • 室女经闭骨蒸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未婚女子多由肝肾阴虚,气血暗耗,阴虚热灼所致。症见经闭进而出现骨蒸,五心烦热,消瘦疲倦,颧赤等。治宜滋阴清热,补养气血。方用人参柴胡汤(人参、茯苓、白芍、干地黄、知母、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