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脾气素虚,或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所致的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泻之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脉多微弱,或迟缓。治宜健脾温运。
出《本草图经》。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的命意、脉象、病证、预后等,这些都是以阴阳类聚而加以说明,故名。
出《名医别录》。为牛蒡子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见《儒门事亲》卷六。即脾疸。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五脏论》1卷,已佚。
书名。2卷。清·柯逢时撰。见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条。
【介绍】:明代医生。字叔坚。景陵(今湖北天门)人。学儒,旁通医术,著有《救急疗贫易简奇方》1卷。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即倒睫拳毛。详该条。
见《伤科汇纂》。即脑杓。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