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针窝
病名。即针眼。详该条。
病名。即针眼。详该条。
见《泉州本草》。为鹿角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植物图鉴》。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即枕骨。又名后山骨。详后山骨条。
病名。又名胎麻、奶麻子。《麻证新书》:“奶麻者,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珠,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散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奶麻与幼儿急疹相似,治宜清热疏风解毒,用银翘散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蛇莓之别名,详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地菍之别名,详该条。
溺浊之一。见《世医得效方·漩浊》。因肾气虚寒,膀胱虚冷,元气不固所致。症见小便浑浊,遗精阳萎,腰膝痠软,精神困倦,耳鸣目花,面色黧黑等。治宜温肾固涩。选用秘精丸、固精丸、小菟丝子丸、附桂八味丸等方。腹
即黑神散第一方,见黑神散条。
经穴名。代号DU2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属督脉。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
【介绍】:见连文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