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医药机构的职称。隶属于太医署。掌管药园的全面工作,共2人。参见药园条。
指针刺得气后,以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现今一般以捻转幅度较小(180°左右),频率较慢,次数较少者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蠹疽。见该条。
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病机。参见上损及下条。
宜,适宜。指根据与五脏相通应的六气的病机特点而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出《世医得效方》。即初生拭口。详该条。
即补阴。亦称滋补肾阴。是强壮阴精的治法,故称。临床上,一般在使用补肾阴药中,酌加一些壮阳药,取阳生阴长之义,效用较著。参见补阴条。
指寒之在气分者,多与素体脾胃阳虚有关。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之类。
见《四川中药志》。为辛夷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小儿方》1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