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五、六个月,胎气已成,忽患肠风,此风淫伤胃所致。……迁延不愈,胎必受损。治法祛风清燥、除热凉血;或久则用涩脱之剂、宜安荣散。”(白芍、当归、生地、熟地、黄芩、槐角、地
指痰饮证的病机。脾主健运,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指人体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见阳气条。
病证名。又名产后风虚冷劳。《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若久不瘥,风冷乘虚而入腹,搏于血则否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穿山甲(土炒)、金银花、大黄各三钱,陈皮、当归尾各一钱半,天花粉、薄荷、赤芍药、生地黄、白芷、乳香、甘草、防风、贝母各一钱,没药、皂角刺各五分。水煎,空腹服。治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又名冷丹,为丹之一种。古人以色赤者为之丹,色白者谓之冷瘼。由火毒内蕴未发,肌肤外受寒邪郁遏而致。肤见白斑块,或成片如饼,无热无痛,游走不定。治宜内服乌药顺气散,外用生姜擦患处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目珠俱青证,乃目之白珠变青蓝色也。”即白睛青蓝,详该条。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寒注候》:“人虚为寒邪所伤,又搏于阴,阴气久不泄,从外流内结积。其病之状,心腹痛而呕沫爪青,休作有时,至冬便剧,故名为寒注也。”或伴腰脊强痛、便血等。治用五野丸等方。参见九注条
小腿部的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
书名。36卷(原60卷)。清·魏之琇编。成书于1770年。本书为续补明代江瓘《名医类案》而作。魏氏补辑清初以前历代名医治案,更多的是增录当代各家医案。书分345门,包括传染病、内、外、妇、儿、五官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