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劳嗽

劳嗽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①指久嗽成劳或劳极伤肺所致者。《证治要诀·诸嗽门》:“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独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补肺汤半贴,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万病回春》卷四:“劳嗽者,干咳声哑痰中有血丝、血屑者是也。”“劳嗽者,盗汗,痰多,作寒热,脉数大无力是也。已上四者,皆是劳力、酒色、内伤或忧思郁结,阴虚火动而嗽者。”《类证治裁》卷二:“虚劳干咳,琼玉膏金水六君煎;脾肺伤损劳嗽,憎寒壮热团参饮子;心肾虚发热盗汗,劳嗽无痰,劫劳散;咳而无痰者,人参同蜜煎胡桃肉细嚼,或二味煎服,名观音应梦散。脾肺虚寒,怯冷痰嗽,加味理中汤肾阴虚,脉细数,下午寒热,干咳颊红,晨服异功散,夜服六味丸肾阳虚,脉微弱,水泛为痰,七味地黄丸肺劳久嗽,饥则胸中大痛,视上唇有白点如米西者,此虫啮其肺,百部膏乌梅槟榔,下其虫自愈。”参见劳咳条。②即火郁嗽。《丹溪心法·咳嗽》:“劳嗽即火郁嗽。”详该条。③即邪嗽、疰嗽。《鸡峰普济方》谓:“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所谓邪嗽,真人所谓疰嗽者是也。”参见邪嗽、疰嗽条。

猜你喜欢

  • 风痹

    病名。见《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

  • 脉痹

    病名。①指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症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治宜导痹通脉,可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②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详见热痹条。③指心痹。《

  • 杨倓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军人,兼通医学。于公余之暇将家藏医方及常用验方一千余首分类整理汇编,于淳熙五年(1178年)编成《杨氏家藏方》二十卷。

  • 子午补泻

    针刺补泻手法之一。指左右捻转补泻。见《针灸大成》。法以左转为顺,从子位转向午位,属阳,为补;右转为逆,从午位退向子位,属阴,为泻。女子则以阴为主,以右转为顺为补,左转为逆为泻。

  • 一号乾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防风散痧汤,见该条。

  • 红油菜

    见《四川中药志》。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 输穴

    ①泛指全身穴位。输,古与俞、腧通。故亦作俞穴或腧穴。②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为脉气至此已较强盛,犹如水流之注输于深处,故名。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

  • 必齐

    齐,通剂。指必须服用的药剂。《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一说:必为火之形近误字,必齐即火齐。

  • 著至教论篇

    《素问》篇名。吴崑注:“著,明也。圣人之教,谓之至教。”本篇论述学医的方法和道理,指出业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就说明了治病要顺应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重要性。文中着重举“三阳独至”的病

  • 清金

    清法之一。又称清金降火。治疗肺热而肺气上逆的一种方法。症见咳嗽气逆、咯黄痰、口渴,舌质红苔黄,身热,脉浮数等。用泻白散或银花、桑皮、鱼腥草、前胡、枇杷叶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