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忠
【生卒】:1359~1428
【介绍】:
明医家。字体道。世居济南。祖父匡通、父匡友文皆以医名。忠以家学相承,读经书医籍均能得其旨趣。青年时丧父,即开门授徒。里人抱疾求治者,无不以诚心起其危殆,从不计酬报,人多德之。子匡愚,代父任惠民药局医士。后奉召随郑和三度出使西洋,历交趾、占城、爪哇、三佛齐、满刺、苏门答腊、钖兰山、暹罗、索尼诸地。著《华夷胜览》。回国后仍以医业于乡里。
【生卒】:1359~1428
【介绍】:
明医家。字体道。世居济南。祖父匡通、父匡友文皆以医名。忠以家学相承,读经书医籍均能得其旨趣。青年时丧父,即开门授徒。里人抱疾求治者,无不以诚心起其危殆,从不计酬报,人多德之。子匡愚,代父任惠民药局医士。后奉召随郑和三度出使西洋,历交趾、占城、爪哇、三佛齐、满刺、苏门答腊、钖兰山、暹罗、索尼诸地。著《华夷胜览》。回国后仍以医业于乡里。
证名。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经常感觉筋骨四肢酸痛。
病名,一作风癔。症见猝然昏倒,不知人事,伴见舌强不能言,喉中有窒塞感,甚则噫噫有声等。属于风中脏腑的范围。《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疆不能言,病在脏腑。”《医门法律
表证类型之一。是卫外的阳气不足,腠理不密而出现的证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
经外奇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位于髂前上棘下方凹陷(维胞)斜下1寸处;或于维道穴斜下2寸处取穴。主治子宫下垂。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二十四节气之一。《灵枢·九针》:“右胁应秋分。”古人喻人之形体与节气相应。右胁在节气与秋分相应。
【生卒】:十七至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天士,号畹庵。歙县西乡(今安徽歙县)人。为名医吴正伦之玄孙,吴昆之侄孙。初攻举子业,兼学医,后因科举而中断医事。1681年又兼事医术,1683年将既往临证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因火盛所致的消渴病。消渴病以阳消居多。详消渴条。
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的征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津液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脏象何如?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诃子皮、陈皮、厚朴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气痢。
通利二便的方法。用连须生葱、生姜、淡豆豉、食盐,同捣烂,作一饼,铫子烘热,掩肚脐,以帛扎定,良久气通,二便自利。用于中下二焦积热,大小便秘(《幼幼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