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治脚气的八个穴位。见《千金要方》。即风市、伏兔、犊鼻、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分三日灸之。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三。又名蛇盘疬。为瘰疬绕项串生,如蛇盘绕。参见瘰疬条。
【介绍】:参见程衍道条。
病证名。出《世医得效方》卷三。《伤科汇纂》卷九:“挫闪者,非跌非打之伤,乃举重劳力所致也。或挫腰瘀痛,不能转侧,或手足拗闪,骨窍扭出,其伤虽属寻常,若不及时医治,失于调理,非成痼疾,即为久患也。”治宜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同样都是以保养精气为目的。《灵枢·五乱》:“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针麻术语。针麻过程中,为了提高痛阈,达到手术的要求,须在手术前施以针刺,当获得针感后,进行手法操作或用电针给予一定的刺激,这个过程称针麻诱导。从针刺得气至手术开始所需要的时间称针麻诱导期。诱导期一般为
证名。外肾,即睾丸。见《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又称两丸冷。《证治准绳》:“两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宜柴胡胜湿汤。”参见两丸冷条。
七情之一。忧虑过度可引起内脏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忧伤肺。”《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肝则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指小儿因肠胃脆弱,用药失当,不胜药势,造成吐泻不止,烦躁顿乏的证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脾胃怯弱,脏腑嫩软,气血未壮,因服药不胜其味之毒,致烦躁闷乱,或口舌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