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发热

发热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详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背窬(xū 俞)

    新生儿脊椎管没有完全闭合的一种先生性畸形。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小儿初生背上有孔窬一二个,其内有膜完护脏腑者,得生;如无膜露见脏腑者,即死无救。”与脊柱裂相类似。

  • 蒺藜草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即蒺藜苗,详该条。

  • 五运三气

    运气术语。又名五运三纪。五运之气的太过、不及、平气等三种变化的合称。

  • 三敛子

    见《广东新语》。为阳桃之别名,详该条。

  • 秩边

    经穴名。代号BL5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骶正中线旁开3寸,与骶管裂孔相平处。或于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取穴。一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

  • 茅盔花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白茅花之别名,详该条。

  • 直肠泻

    病名。指饮食不化随即泻出。又称直肠泄、直肠、直腹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药与食入口即泻下者,名直肠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

  • 喉莽

    病名。见《喉科集学心镜》卷六。多由热积于中,火动痰生而起。症见结喉之处或颈项两边肿起,疼痛,窍闭不通,气息不利,声嘶不清,饮食难进。治宜清热、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粘子解毒汤等加减。

  • 振寒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发冷时全身颤动。有谓系战慄之轻者。《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张氏医通·寒热门》:“

  • 阳明经脚气

    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膑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