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右胁痛

右胁痛

证名。指右侧胁痛。多由肝邪犯肺或气滞痰饮食积引起。《医学入门》卷四:“食积胁(右)下,如扛挭起一条作痛,神保丸枳实煎汤下,轻者保和丸;痰饮流注肝经,喘咳引痛者,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许,姜汁二匙;……七情凝滞,如有物刺痛,气促呕吐者,分气紫苏饮流气饮子调中顺气丸。”《万病回春·胁痛》:“推气散治肝邪入肺,右胁痛甚,胀满不食。”《慎斋遗书·胁痛》:“右胁痛为肺气不降,血中之气病也,宜芎归芍药汤加乌药青皮肉桂陈皮调之。”《古今医彻·胁痛》:“右者肺也。肺主气,性沉,喜清肃而下降,有以逆之,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治之宜降气消痰,前、桔、枳壳、陈皮之属;虚人归脾汤去芪、术加延胡主之,以补其母;苦香燥破血之药,非其治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论胁痛不拘右肺左肝之说。详胁痛、左胁痛条。

猜你喜欢

  • 兔儿苗

    见《救荒本草》。为面根藤之别名,详该条。

  • 经血暴下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血崩。详该条。

  • 侍御医

    隋、唐时期所设的尚药局中一种官职的名称,共4名,官阶六品。专管调和宫庭药物之事,后其职位又降至从六品、正七品。

  • 脾脏中风

    古病名。亦称脾中风。泛指风邪入中于脾发生的证候。《太平圣惠方·治脾脏中风诸方》:“夫脾气虚弱,肌肉不实,则腠理开疏,风邪乘虚入于足太阴之经,则令身体怠惰,多汗恶风,舌本强直,言语謇涩,口面僻,肌肤不仁

  • 阴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藿香汤。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

  • 大陵

    经穴名。代号PC7。出《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作太陵。别名鬼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输(土)、原穴。位于掌后腕横纹上,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并有腕

  • 格阳关阴

    脉象。人迎脉(两侧颈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格阳,因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经格柜所致。寸口脉(两侧桡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关阴,是气血盈于三阴经,与三阳经隔绝所致。两者俱见则为格阳

  • 黄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赤道成23°27′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 冷热泻

    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冷热利。详该条。

  • 张天师草还丹

    《医垒元戎》卷九方。地骨皮、生地黄、石菖蒲、牛膝(酒浸一宿)、远志、菟丝子(酒浸三宿)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治鬚鬚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