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经逢原》。为蚌泪之别名,详该条。
出《尔雅》。为菥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腕痈。见该条。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当归一钱五分,生地黄、黄芩、香附各一钱,黄连(姜炒)、白芍药各八分,川芎、黄柏、知母各五分,艾叶、甘草各三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治血虚有热,月经先期而至者。
证名。指脘部痞闷而悸动有力。多因水气凌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参见心痛条。
一年之中,风、火、湿、暑、燥、寒六气互相出入以生化万物。《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张介宾注:“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以化生也。”(《类经
见《贵州草药》。为大肺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①人体部位。见《医学入门》。即鼻准。详该条。②经穴别名。出《医宗金鉴》。即素髎。见该条。
证名。指心胸烦闷,亦指四肢困闷不舒之感。亦称烦惋。《灵枢·热病》:“热病,先身涩,倚烦而热,烦悗。”《灵枢·胀论》:“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①推拿穴位名。位于小腿后方。能醒神,止泄,平喘。《小儿推拿秘诀·身中十二拿法》:“十拿鱼肚穴,能止泻,醒人事。”《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承山穴,在腿肚中。一名鱼肚穴,一把拿之。拿此穴,小儿即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