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风根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指肝脏。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故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临床上肝阳易上亢化风,表现
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中仅次于大使的官职,协助大使主管生药库事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白术二钱,人参、黄芪、茯苓各一钱,山药、百合各七分半,甘草五分,前胡、柴胡各二分半,生姜三片,大枣二枚。为末服。治饮食过度,负重努力伤胃而致呕血。
押手法之一。是以右手持针柄,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部,露出针尖少许,协同右手用力将针刺入穴位的押手方法。适于长针进针。
病证名。见《灵枢·百病始生》。指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难经·五十五难》:“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并有五积之分。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即八风穴。见该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胃中郁热而引起的头痛。因小儿脾胃脆嫩,过食肥甘厚腻食物,引起脾胃消化功能失调,积滞化热,热极生火,火性上炎,循足阳明经上行而致。症见鼻干目痛,上至头额,下至齿
病名。本病初起,身热憎寒,目赤疼痛,牵引眉棱、太阳痛楚异常,黑睛生白翳一颗,失治,其翳直钉入内,则混睛如障,赤丝环绕,昼夜不辨,为目翳之奇恶者,故称疔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参见钉翳条。
1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编成七言歌诀200余首。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即涌泉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