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后阴

后阴

肛门。详该条。

猜你喜欢

  • 茅莓根

    见《福建中草药》。又名薅田藨根。为蔷薇科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根。苦、甘,微寒。清热凉血,祛风利湿,散瘀消肿。①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风湿痹痛

  • 但欲寐

    证名。指朦胧欲睡貌。为少阴病主症之一。因阳气虚衰所致。《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医学心悟》首卷:“问曰:但欲寐,何以是直中寒证?答曰:寒邪属阴,阴主静,静则多眠

  • 至而不至

    运气学说术语。《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指时令已至而岁气未至,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于岁运不及之年,如王冰注:“假令……乙丑岁气不足,于甲子岁当至之期,后时而至也。”

  • 小儿暑病

    小儿夏季感受暑邪而引起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暑为阳邪,故感暑而病者,可见高热口渴等;暑邪有升散的性质,所以侵人则使腠理开而多汗。汗出太多,则气亦随之消耗,气耗轻者,使人少气,倦怠;

  • 产后三病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因新产血虚多汗出,易中风邪,血虚不能濡养筋脉,风邪易于化燥伤津,故令病痉;亡血汗多腠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正气内

  • 产后呕吐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因产后恶露去少,败血散于脾胃;或产后血去过多,而气独盛,以致气逆所致。败血散于脾胃者,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兼见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出现呕吐。同时伴有恶露下行

  • 巨虚上廉

    经穴别名。出《圣济总录》。即上巨虚,见该条。

  • 内伤饮食痉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出清·吴鞠通《解儿难》。小儿食伤脾胃之阳,呕吐、腹泻引起津液枯竭,经脉失养而致发痉,亦有脾肾阳虚而致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参苓白术散之属;脾肾阳虚者,用理中汤加丁香、肉桂、肉果

  • 砭针

    即砭石。出《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注“砭针者,砭石是也。”

  • 五谷

    ①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等五种谷类。《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②指杭(或作梗,俗作粳)米、麻、大豆、麦、黄黍(见《灵枢·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