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岭南草药志》。为樟柳头之别名,详该条。
推拿穴位名。又名肾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小指处。尩羸昏沉,捏之。《小儿按摩经·六筋》:“黑筋:乃重浊纯阴,以应肾与膀胱,主冷气,外通两耳。”适用于小便不利、神昏等症。
书名。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五卷。明·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朋来同编。本书收载医案250余则。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
出《涌幢小品》。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著有《济世万全方》1卷,佚。
出《神农本草经》。为莲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指识别疮疡之属于邪实或正虚之证者。凡疮疡初起,患处肿块坚硬,焮红壮热,溃后脓稠,口渴便秘,脉洪大为实证。初起患处漫肿,质软,局部温度不高,溃后脓水清稀,疮色晦暗,精神不爽,肠
古刺法名。《黄帝内经太素·杂刺》:“在头疾头痛……阳刺,入一旁四。”指治疗头痛,用正中一针,四旁各刺一针的刺法。即《灵枢·官针》所述十二刺之扬刺。《素问·长刺节论》所载阴刺之法亦同此,谓“入一旁四处”
【介绍】:清末医家。字轩举,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年治儒习医,尝与福州名医郭永淦作《伤寒问答》,并曾参《全体阐释》作中西医异同之比较,主张“兼求并进,不可偏执”。曾历游新加坡、日本、德、法、意、俄、
病证名。《古今医统》:“此症脾胃积久而发出,以致睑内生赘如粟如黍,或有血块,俱以手法去瘀血,服活血清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