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
病证名。①指因饮食水谷误入气管致肌肉痉挛而引起。例如呛逆、呛食……等。②称受有害气体刺激致气逆而咳嗽者为呛。
病证名。①指因饮食水谷误入气管致肌肉痉挛而引起。例如呛逆、呛食……等。②称受有害气体刺激致气逆而咳嗽者为呛。
见鲁府禁方条。
见《本草纲目》。即甜瓜茎,详该条。
治法之一。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临床用于泄泻清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濡等偏湿证候,常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
见《易简方》。为罂粟壳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胀、痧秽。《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
病名。《喉风福》:“此症发于悬雍前上腭,生一红紫泡如珠悬挂,拖入喉间,生痰疼痛,甚至堵塞咽喉,饮食有妨,宜先用极酸好醋,以新笔醮点珠上。”参见喉瘤条。
【生卒】:1614~?【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字丽京,一字景宣,号讲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六七岁即能诗,及长为贡生,文名振于时,为“西泠十子”之一。因自疗母疾而知医。明亡,于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经漏,详该条。
民族方书。作者不详。约成书于1566年。前后传抄11次。全书共16面。载病名76个。按病名分为:疮症、风症、痛症、伤症、不通症、其他症、产后病、毒症等8类。载药275味,方剂243首。按病名、药方、用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黄芪、陈皮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器内煎,后有乳起,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食前服。治老人虚秘。②《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