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浊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病因脾虚气陷,精微下注而成。证见小便浑浊,腰痛神疲,舌淡脉软。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固涩。用苍术难名丹、补中益气汤。参见便浊条。
书名。4卷。明·张浩撰。刊于1585年。本书收选明代以前的临床各科验方分类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等94类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科等,有论有方,选方大都切于实用。末附炮制
书名。8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卷1~7主要是产科的方论;卷8为初生儿的保育法。书中引录前人有关妇产科病证的论述,内容较丰富,所选方药大多可取,是宋代妇产科临床治疗的一部重要文献。建国后有影
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①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针刺下部穴位治疗下部疾病。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灵枢·
指痘疮(天花)的颜色紫黑,为痘疮见形期的重证。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痘疮已出见形,当其起发的时候,应视其痘的根窝及色泽,以辨别其轻重。如形充肥色红活者,为气血和畅,毒气发越的吉兆。若见形扁而塌,色
【生卒】:六世纪【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家。字思祖。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当过中散令、太医令等官职。曾汇集一百多人共同辑集《药方》一百多卷行世,已佚。
证名。指身体畏寒而颤抖。①多因虚寒或热郁所致。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慄癃闭。”张志聪注:民病嗌塞,振慄诸证,皆悉燥热之气而为病
音义通瞬。或作眴。目开阖自动,即眨眼。《素问·宝命全形论》:“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三。由于硬下疳引起的横痃破溃。鱼口的命名来源有二说:一为左称鱼口,右称便毒。二为因其创口久久不敛,呈长形如鱼的嘴。
【介绍】:见陈司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