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喉科心法》:“舌忽然肿大肿硬,即时气绝,名曰翣舌”。《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出口角,时时动摇,此名翣舌。”系指舌肿胀,多由心火上攻所致。治宜泻心火为主。外用皂矾,煅为末,搽舌上。参见舌肿条
舌尖白苔,舌根灰黑而舌中质红的舌象。若黑苔不多而润,舌不甚红,多为脾虚有湿;若舌根黑多而干,舌质较红,多为胃热炽盛,肠已燥结(见《伤寒舌鉴》)。脾虚有湿当健脾利湿;胃热、大便燥结者,宜清胃润肠。
【生卒】:1798~1862【介绍】:清代医家。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学医于舅父高锦庭,钻研各家医书,先以疡科闻名,后又专门内科,善于化裁古方,医理主要宗张仲景。撰述医书有《西溪书屋夜话录
针刺手法分类名。与基本手法相对而言。系指针刺操作过程中所应用的一些配合手法,如爪切、循摄、弹动、指刮……等。
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土黄身体冷,面色青,宜灸太冲及百会后心发际百壮。若面目及十指俱青,不治也。”参见黄疸有关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丹轸者,肉色不变,又不热,但起隐疹,相连而微痒。”多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其证遍身灼红,上起细小疹点,形如麻粒,痒痛微肿。治宜内服消风散,外用白芷根叶煮汤洗之。
《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卷五方。土茯苓四两,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各三钱,黄柏一钱,皂角三十粒,薏苡仁、木通、防风各二钱。水煎服。治曾患梅疮而头痛不止,咽中痛或臂膊有块作痛。如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血虚
【介绍】:见杨用安条。
病名。①见《疡科心得集》卷上。即腕痛,详该条。②见《解围元薮》卷一。指肢节酸痛,肿胀,形若鼓槌者,称鼓槌风。③见《疡医准绳》卷四。即鹤膝风。详该条。④见《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三。指七岁以下小儿患丁奚膝大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五风之证、五风变、五风变成内障证。为青风、绿风、黄风、乌风、黑风五内障之统称。因发病急骤善变似风,瞳神呈不同程度散大,并分别显出以上气色,古人依此分别命名为青风、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