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嘈杂

嘈杂

证名。见《丹溪心法》。一作杂。俗称心嘈。《医学正传·嘈杂嗳气》:“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宁之状者是也。”有火、痰、酸水浸心作嘈、气郁胸膈作嘈及蛔虫作嘈之分。因火所致嘈杂者,兼见食已即饥,虽食不饱,治宜降火为主,可用和中汤三圣丸左金丸等方。若湿痰壅盛者,见气闷多痰,似饥非饥,不欲饮食,治宜和胃化痰,可用白术丸曲术丸。若系痰火,可用软石膏丸,或三补丸半夏苍术。如食郁作热者,先治火后消导。酸水浸心作嘈者,多因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故停饮作酸,症见泛吐酸水,治宜温中和胃,可用温胃饮六君子汤。伤及阴分者,用理阴煎金水六君煎。气郁胸膈作嘈者,症见胸膈痞闷,脉沉而濇,治宜理气宽胸,可用气郁汤逍遥丸。蛔虫作嘈者,驱虫自愈。参见火、痰条。

猜你喜欢

  • 清脾饮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即清脾汤第一方,见清脾汤条。

  • 杨谈

    【生卒】:1461~1556【介绍】:明代女医家。字允贤。江苏无锡人。生平事迹未详。著有《女医杂言》一书。

  • 鸭脚菜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鸭脚艾之别名,详该条。

  • 尾桩骨折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尾骨伤。见尾闾骨伤条。

  • 血虚发热

    病证名。①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多由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

  • 郑孔济

    【介绍】:见郑浆条。

  • 气穴论篇

    《素问》篇名。气穴,即经气所注的穴位。本篇主要论述人体三百六十五个气穴的分布情况,故名。文中还叙述了孙络和溪谷致病的原因和治法。

  • 足大趾端

    经外奇穴名。见《外科大成》。位于足大趾之尖端。主治便毒,穿踝疽等。艾炷灸3壮。

  • 华佗外敷麻药方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天南星、生半夏、荜拨各五钱,胡椒一两,蟾酥、细辛各四钱。为细末,烧酒调敷。用于施刀时的局部麻醉。

  • 疳利

    病证名。①《儒门事亲》卷四:“夫病疳利,米谷不化,日夜无度,腹中雷鸣,下利完谷出。可用导水丸、禹功散,泻讫,一二日可服胃风汤,不愈则又可与桂枝麻黄汤,发汗则愈矣。”②即疳痢,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