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感胃脘痛

外感胃脘痛

病证名。指感受寒邪湿热所致的胃脘痛。寒症多见于中气素寒,热症多见于内有积热患者。《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胃脘痛之症,向无此症,偶值时令暴寒,心下闷痛,恶寒厥冷,二便清利,口吐冷沫,此寒邪入胃,凝结痰饮食积,卒然暴痛之症也。若时令暴热,心下忽绞痛,手足虽冷,头额多汗,身虽恶寒,口燥舌干,大便虽泻,溺色黄赤,此湿热所伤之症也。”脉多浮紧或浮数。前者宜先用五积散,继用温胃汤。后者先用神术平胃散,后用清中汤。参见胃脘痛条。

猜你喜欢

  • 热水肿

    病名。指水肿之偏于热重者。见《丹溪心法·水肿》。多因燥热伤肺,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所致。主要表现为身面浮肿,先见喘促,胸腹胀闷,口渴心烦,小便赤涩等。治宜清肺利水,用麦冬汤、清肺饮合四苓散。二便不通

  • 肩骨出髎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肩关节脱臼。详肩胛骨出条。

  • 冬应中权

    冬季应时的脉象。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冬季严寒,阳气固密,脉象相应沉伏,像秤锤一样下垂。

  • 蜈蚣咬伤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咬伤后可引致蜈蚣中毒。详该条。

  • 疳胀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见丁奚条。

  • 达生编

    产科著作。1卷。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

  • 橘叶栝蒌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方。橘叶二十片,栝蒌半个或一个,川芎、黄芩、栀子、连翘、煅石膏、柴胡、陈皮、青皮各一钱,生甘草五分。水煎,食远服,渣再煎服。治外吹乳,寒热已退而肿未消者。

  • 白淡透明舌

    舌苔淡白而透明,似苔非苔的舌象。多属虚寒之证,因年老胃气不足,或久服汤药,胃气伤损所致,宜补中益气(见《伤寒舌鉴》)。

  • 张三锡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叔承,别号嗣泉,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世医之家,曾博采群书,汇要而编成《医学六要》一书,共十九卷,包括《四诊法》、《经络考》、《病机部》、《治法汇》、《

  • 和却不藏

    【介绍】:清初藏族医家。青海人。生平欠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