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生黑豆一斤(以斑蝥二十一个,去头足同煮,候豆胀为度,去斑蝥不用,取豆焙干),炮草乌四两,炮川乌、乳香各二两,没药一两半。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温酒送
见《中药志》。为知母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古无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疡医准绳》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着而疼痛
即补法。详该条。
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即打伤,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GB34。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
病证名。指因瘀血所致的发热。《伤寒全生集·辨内伤瘀血症发热状类伤寒》:“凡跌扑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闪,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
见《广西本草选编》。即榼藤,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别名接骨。位于背部中线,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小儿痢疾,脱肛,癫痫,消化不良等。斜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病名。指足部麻木疼痛不能行走的一种痹症。多由气血不足所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阳明之下,……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