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
见太乙条。
见太乙条。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可致胸脘痞满;若脾气因久郁而受伤,则运化失调,而致饮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
病证名。《仁斋直指方》。指黑睛翳如碎米、真珠者。详翳条。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见《陕西中草药》。即苍耳子,详该条。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即瘖。详见瘖条。
痰证之一。①《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多由外感而生。治宜山精丸、三仙丸等。②指痰湿聚于脾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
出《张氏医通》卷十。即子啼。详该条。
病名。为脑疽生于项后偏旁者。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偏对口。
小便的别称,详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