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天门冬大煎

天门冬大煎

《奇效良方》卷二十二方。天门冬生地黄各三斗半(俱捣压取汁),白蜜、酥(炼)各三升,枸杞根三斗(水煎取汁澄清),麋骨一具(水煮取汁),茯苓桂心白术五加皮、葳蕤、远志泽泻菖蒲山药人参石斛柏子仁牛膝杜仲细辛覆盆子独活川芎黄芪肉苁蓉续断、草薢、茯神、胡麻仁、橘皮巴戟天狗脊大豆黄卷、石楠菜、楮实白芷各二两,蔓荆子三两,薏苡仁川椒各一升,阿胶十两,鹿角胶五两,甘草六两,大枣一百枚(煮作膏)。先煮天门冬、生地黄汁,再入蜜、酥、枸杞根汁、麋骨汁煎,余药为末,入药汁中再煎稠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五十丸,晨起空腹服。治五劳七伤八风十二痺,伤中六极。苦小便涩,去柏子仁,加秦艽二两,干地黄六两;阴痿失精,去葳蕤,加五味子二两;头风,去柏子仁,加菊花防风各二两;小便利,阴气弱,去细辛、防风,加山茱萸二两;腹中冷,去防风,加干姜二两。

猜你喜欢

  • 石疬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为瘰疬坚硬,形如荔枝状者。参见瘰疬条。

  • ①音chèn,病也。《素问·奇病论》:“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类经》十七卷注:“疹,疾也。”②音zhěn,指突起于皮肤的小丘疹。《玉篇》:“瘾疹,皮外小起也。”③音义同②,但特指麻疹、天花等

  • 小儿瘰疬

    病证名。即淋巴结肿大,肿大者为瘰,肿小者为疬,合称瘰疬,又名九漏。《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身生热疮,必生瘰疬。其状如结核,在皮肉间三两个相连累也。是风热搏于气血,焮结所生也。”亦有由肝气郁结,痰湿

  • 赵术堂

    【介绍】:清代医家。字双湖,又称观澜。江苏高邮人。久居兴化,著有《医学指归》(1848年)2卷,并曾对张元素之《脏腑标本药式》一书加以注解。

  • 蜂漏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因饮食劳倦而得。症为颈项部多处生疮,溃烂成漏,肿及胸前,状如痈疽,此愈彼起,时有脓水。治法:内服五香散,已溃者外用露蜂房散。相当于颈淋巴结核。

  • 暗风

    病名。①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指由脏腑失调所致的风阳上亢的疾患,与内风相似。因在不知不觉中自内部逐渐发生,故称“暗”。以头晕目花为主要证候。《医钞类编·头痛门》:“暗风,头旋眼黑,昏眩倦怠,痰涎壅甚,

  • 腹痛夜啼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寒夜啼。详该条。

  • 胞胀不下

    病证名。黄兴德《胎产集要》:“胞胀不下,因败血流入胞中,即胀大。”治法参见胞衣不下条。

  • 鱼口风

    病名。①见《普济方》卷六十。指唇疔。《重楼玉钥》卷上:“凡上唇生一小疮,或一二枚者,初起红肿渐至下唇亦肿及面颊俱浮。若初起红赤发热作痒,痒后起小黄泡,切勿用破皮针,如生上唇中间者难治。若上唇赤肿直长出

  • 内伤泄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包括积热泄泻、积寒泄泻、痰积泄泻、食积泄泻、脾虚泄泻。又如气泻、积瘀泄、酒泄、肾泄、肝泄等,亦属内伤泄泻。参见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