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阴病

太阴病

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其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有腹痛等。《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分经》卷三:“太阴为寒藏,其宜温之证为最多,非一方可尽,故曰,宜服四逆辈,则理中、真武、附子等汤,俱可随证用之矣。”《伤寒附翼·太阴方总论》:“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一说,太阴病有阴阳虚实之分。《伤寒贯珠集》卷六:“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伤寒医诀串解》卷四:“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病入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病入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参见六经病、伤寒、太阴经病太阴脏病条。

猜你喜欢

  • 沈存中

    【介绍】:见沈括条。

  • 骨槽风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又名穿腮毒、穿腮发。多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或病久脾阳虚衰,无力托毒外出而致者。初起于耳前,并连及腮颊,痛引筋骨,隐隐于皮肤之内,略有小核,渐大如胡桃

  • 页育

    病名。指喉痈之生于低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在两边者为双喉痈,在下者为页育也。”

  • 香连平胃散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苍术(米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黄)四两,厚朴(去皮,姜汁炒)、陈皮(泡去浮白)、炙甘草各三两,黄连(姜汁炒)二两,木香一两。为粗末,每服四至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食积发热,腹痛

  • 劳伤

    即劳倦。详该条。

  • 水亏火旺

    ①火指心火,水指肾水。同水亏火炎。参见该条。②火指命门火。肾阴亏损,命门火偏亢,出现牙齿浮动而痛,性欲亢进,遗精等症。

  • 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

    民族医书。罗秉芬等编译。全书收载编号为P.T.1057号、P.T.127号、P.T.1044号和India Office56卷57号的四篇吐蕃时期藏文藏医学文献。其中两篇是医方汇编,另两篇介绍火灸疗法

  • 斫郎

    出《说文解字注》。为螳螂之别名。详该条。

  • 莎草根

    出《名医别录》。即香附,详该条。

  • 乳吹

    病名。《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考》:“胎前二乳肿痛,身发寒热,名乳吹。”即妊娠乳肿。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