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辨证。邪热已传入营分,仍有气分证,称营气同病。参见卫气营血辨证条。
①五脏病邪的合称。《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②指五
【介绍】:明代医家。自称浮碧山人。禹航(今浙江余杭县)人。著有《太初脉辨》、《血证全集》。在医学理论上,尊崇《内经》等。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鹜泄、鸭溏。《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鹜溏者,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所以澄沏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附子理中汤。”《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鹜溏者,水粪并趋大肠
【介绍】:明代医家。字士怡。江苏昆山人。精于医术,尤长于伤寒。根据张仲景的著述,吸取过去各家的有关论述,编成《伤寒会通》一书,已佚。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三指同时按寸、关、尺三部以测脉象的方法。清·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
见《陕西中草药》。即苍耳子,详该条。
【介绍】:清医家。四川巴县人。公元1722年曾在太医院任职,撰《药性通考》8卷,论415种药物之药性与主治,並附或问以答疑难。另列有医论25则以论杂证及其治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生地黄、熟地黄各一斤,牛膝(酒浸)三两,石斛、枳壳(麸炒)、防风各四两,杏仁(去皮尖,麸炒黄,研去油)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食前温酒吞下或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