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因感受风寒而致的胁肋疼痛。见《东医宝鉴》卷三。《类证治裁·胁痛》:“风寒者,外感之邪,留著胁下,小柴胡汤加桔梗、枳壳。”参见外感胁痛、感冒胁痛条。
相当于颊车穴。又称曲隅。《灵枢·杂病》:“顑(顋)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马元台注:“此穴在耳下曲额端,动脉环绕一周,故曰曲周也。”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二卷。由风热内乘于心,以致心脏生热,精神不定,睡卧不安,因致惊啼。治以清心宁神为主,如牛黄清心丸;热重者,用导赤散加黄连、山栀之类。
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参见泡舌、脬舌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菝葜之别名,详该条。
即清空膏,见该条。
药物学著作。6卷。明·皇甫嵩撰。刊于1578年。本书卷1~2总论药性及制方之义;卷2~6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论各药。每药多参考金元以来各家之说及作者心得总括而成。
见《贵州草药》。为龙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小儿卫生总微论》。即乳。见该条。
证名。指不能闭目入睡。《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营气……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