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边紫,中心赤肿干焦。是阳明里热炽盛,或下后即食酒肉,邪热复聚,治宜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厥阴之正。《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在足背部从足厥阴肝经分出,上至外阴毛际,与足少阳胆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防风各半两,黄芩一钱半。为粗末,水煎服。治血热生疮,遍身肿痒。
书名。不分卷。清·高学山约撰于1872年左右。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发挥个人的见解以注释《金匮要略》,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唯心或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
渴证之一。《圣济总录》卷五十九:“人因劳伤府藏,或大病后未复,荣血不足,阴虚于内,则生内热,热则津液燥少,故渴而引饮,饮不能多,多则腹满不消,气虚不胜于水故也。”若气虚燥渴引饮,可用黄芪汤;若阴虚舌燥
五迟之一。小儿周岁以后,不能自己站立的病证。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影响筋骨的发育,以致膝盖骨软弱,足胫无力,不能自立。治宜滋补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鹿角胶、当归、白芍之类。
宋太医局医学分科有口齿兼咽喉科。即喉科。详该条。
书名,20卷,南宋时儿科著作,撰人佚名,刊于13世纪初。本书明·弘治己酉(1489年)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婴大全》。书中有方论百余篇,较系统地总结南宋以前的儿科学成就。论述了乳婴疾患以及与儿科有
①《奇效良方》卷五十一方。白矾五两,绿矾三两,黄丹、伏龙肝、刺猬皮各二两。为末,放磁罐内,用炭火五至七斤烧,待炭尽取出,候冷研粉,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米汤送下。治痔疮下血不止。②《证治准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尖尾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