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

书名,1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书中首论痘疹的病源,次论治法,后辑录有关痘疹的效方,文字简要。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猜你喜欢

  • 粘手风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尖尾风之别名,详该条。

  • 淡红喉风

    病名。系指患喉风而喉内肿起疼痛,其色淡红者。《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治宜疏风宣肺,消肿利咽。方用银翘散、六味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

  • 养脑利肢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党参、生白芍药各12克,代赭石、牛膝、天花粉各18克,玄参15克,乳香、没药各9克,威灵仙3克,虫(大者)4枚,制马钱子末0.6克。前十味煎汤,送服马钱子末。治因脑部充血而致肢体

  • 阳中之阳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居于阳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 穿板疔

    病名。即手心毒。见该条。

  • 捏破涎涡儿

    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即脾冷涎多。详该条。

  • 王损庵先生类方

    见类方准绳条。

  •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书名。22卷。清·魏荔彤释义。成书于1720年。魏氏注解《金匮要略》,在汲取前人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并对所论病证的病机和治法,分析较详。但在释义中,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

  • 中层消药

    见《白喉忌表抉微》。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在“正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大木通、神曲、焦查肉、陈皮、砂仁。在“猛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厚朴、枳实、莱菔子。在“次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小木通、枳壳、炒麦芽

  • 东轩居士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宋代医家。注撰《卫济宝书》一卷,为治痈疽等外科疾病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