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代医家、僧人。亦名释普济。编集《广陵正师口齿论》1卷、《口齿玉池论》1卷。均佚。
骨名。又名扶桑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后方,颧骨弓上方部位。
两大腿之间的部位。
【介绍】:见洪遵条。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坠睛。详该条。
证名。指下部肢体肿胀疼痛。《类证治裁·身痛》:“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者,多由卫气不固,风湿侵袭所致。治宜祛风湿,兼固表,方用防己黄芪汤、五皮饮等;痛而大便不通者,宜厚朴七物汤微利之。”
病名。痛同消。即三消。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详三消条。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室女逆经,详该条。
出《说文解字注》。为螳螂之别名。详该条。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