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①《症因脉治》卷二方。栀子、黄连、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水煎服。治暑气呕吐;或脾热痿软,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若呕吐,呃逆而口渴者,加葛根、竹茹。②《症因脉治》卷一方。栀子、木瓜、秦
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据针灸临床实践,捻转的手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加强传导,但对针感传导方向的影响似无
【介绍】:见罗天益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即针眼。《证治准绳·杂病》:“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详针眼条。
【介绍】:见刘元宾条。
指尾骨。见李瀠《身经通考》。
出《灵枢·经脉》。即手阳明络脉,见该条。
病证名。出《甲乙经》。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赤白相兼的粘液。详赤白带下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旋覆花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