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程国彭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喉内忽有气结塞不通,世谓之狗咽,此由风热所作,与喉痹之状相似。”似指因各种咽喉疾患(如喉痛、喉痹等)所致之气道阻塞于咽喉,而呼吸声如狗喘之状。治宜疏风宣肺,清热利咽。可
十二剂之一。用温热药物以祛除阴寒痼冷之剂。参热可制寒条。
证名。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者是也,又如细屑者亦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见该条。
书名。8卷。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5~12卷。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疾病证治。每一病种,选列《内经》、《脉经》及后世有关医论,记述病名、病因、病状、治法及方剂,间附医案。眉目
①《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羊肾一具,桂心一两,人参、泽泻、甘草、五味子、防风、川芎、黄芪、地骨皮、当归各二两,茯苓、玄参、芍药、生姜各四两,磁石五两。为粗末,先煮羊肾,去肾入诸药,再煎,分三次服。治
病证名。《难经·五十七难》:“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后世多认为属寒。治宜温中散寒,可用干姜附子汤等方。参见寒泄条。
体表出汗的孔窍。即毛孔。
见《滇南本草》。为瓠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