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诸热辨
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水苦荬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肿胀。详该条。
即齿龈。详牙龈条。
阴交、阳交两穴的合称。详见二陵条。
①内外邪气相合为病。《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黄候。指阴道内流出淡黄色、稠粘的液体,甚则色浓如茶汁,或有臭秽气味。多因体内湿邪过盛,湿郁化热,伤及任、带二脉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因新产血虚多汗出,易中风邪,血虚不能濡养筋脉,风邪易于化燥伤津,故令病痉;亡血汗多腠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正气内
【介绍】:见吕留良条。
【介绍】:见陈邦贤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丝棉木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