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即胎漏。《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漏胞者,谓妊娠数月而经水时下,此由冲脉任脉虚,不能约制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详胎漏条。
见《丹溪心法》卷五。即达生散,见该条。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肩关节脱臼。详肩胛骨出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黄候。指阴道内流出淡黄色、稠粘的液体,甚则色浓如茶汁,或有臭秽气味。多因体内湿邪过盛,湿郁化热,伤及任、带二脉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
书名。1卷。清·李识候参订。书成于1902年。此书论述暑症以及与暑邪有关病证,包括初夏湿温、季夏暑病、秋令伏暑和疟疾、痢疾等。作者分经辨证,并按标本虚实寒热立方遣药,颇多经验之谈。现有《三三医书》本等
病证名。五脏水肿病之一。指脾阳虚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参见水肿、十水条。
经外奇穴名。《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又以第二指,于中穴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一穴,灸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
小肠在承受胃中饮食以后,进行消化和分清别浊的过程。其中饮食精微在小肠吸收后,由脾转输到身体各部;糟粕部分下注大肠,部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
见王氏医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