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左胁痛

左胁痛

证名。指左侧胁痛。多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瘀血必归肝经,夜痛或午后发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没。”《古今医彻·胁痛》:“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亦可由肝虚所致。《证治准绳·胁痛》:“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风泪出,见物不审,……宜补肝散。”《景岳全书·杂证谟》:“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忽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辨识。”参胁痛、右胁痛条。

猜你喜欢

  • 风湿肿

    病证名。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肤而为肿也。”肿势严重的,用疏凿饮子以消水;症状

  • 肝胆湿热

    指湿热之邪,蕴蒸于肝胆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寒热、口苦、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道感染等疾患。治宜清热利湿,疏泄肝胆。

  • 目疡

    指胞睑生疮。见《审视瑶函》。系由火毒郁结,邪热上攻于目所致。初起肿痛微痒,渐致赤烂成脓,甚则寒热交作,饮食减少。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服用加减四物汤,并可外用眼疮药掺患处。

  • 婴儿不睡

    出《幼科铁镜》。详不寐多困条。

  • 吴复珪

    【生卒】:公元十世纪【介绍】:北宋医家。973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刘翰、马志、陈昭遇等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又参加编写《太平圣惠方》。990~994年(淳化年间)为太宗

  • 梅彪

    【介绍】:唐代道士,字崇献。西蜀江源人。知医,唐·元和间撰有《石药尔雅》、《梅崇献方》、《医门秘录》等书。已佚。

  • 李梅山

    【介绍】:见李菩条。

  • 气乱

    ①指气机紊乱,失去正常的升降出入秩序,为《内经》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素问·举病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类经》注:“大惊卒恐,则神志散失,血气分离,阴阳破散,故气乱矣

  • 吕东庄

    【介绍】:见吕留良条。

  • 动脉

    ①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②全身经脉搏动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