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南中草药》。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表里同病的热证。感外邪后化热,充斥表里;或本有内热,又感温邪。症见面赤、头痛、时时恶风、大渴,苔黄干燥,甚至心烦谵语等。
《医学入门》卷七方。人参、当归、黄芪、桔梗、防风、木香、甘草、枳壳、芍药、川芎、肉桂、槟榔、白芷、厚朴、紫苏、乌药各等分(一方无槟榔、肉桂,有皂角刺)。水煎服。治无名肿毒、痈疽等症,脉洪缓沉迟紧细者。
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内外轮廓无恙,但泪稠如浊酒豆浆,长流而不止也。”多见于眦漏证。参见该条。
经验方。见《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自然铜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土鳖虫9克。为细末,每服1.5~3克,开水或温酒冲服,日一至二次。功能活血祛瘀,接骨续筋。治跌打损伤,骨折。
即喉咙。俗称嗓子。详喉条。
见穴位磁疗法条。
出《御药院方》。为玄明粉之别名。研极细,外用少许点眼。治肾水虚衰,肝经邪热,视物不明,或生障翳,胬肉攀睛,或迎风泪出,眼见黑花,或睛涩肿痛,或痒不可忍(《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属低级官员,官阶从七品。
①《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二方。桑白皮、玄参、枳壳、杏仁、升麻、防风、赤芍药、菊花、黄芩、炙甘草、旋覆花、葶苈子。水煎服。治肺经壅热,白睛肿赤。②《妇科玉尺》卷二方。桑白皮、茯苓、橘红、白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