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性感觉病
即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详该条。
即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通天,见该条。
病名。指乳蛾之因于风寒而发者。多由肺胃感受风寒,郁遏阳气,以致发为乳蛾。症见喉核肿大如李,头项不能俯,气塞不通,寸关脉浮紧(《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刺两手少商、少冲等穴。
名词。出《素女经》。泛指阴道前庭。
古代对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的一种称谓。最早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故名。
指齿牙坚固。肾气盛则筋骨强健,齿牙坚固。《仁斋直指方》:“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见《中国经济植物志》。为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与生平不详。撰有《简验方》1卷,已佚。
病名。因大量吸入铜粉尘及烟雾,或服用过量铜盐中毒。症见头痛,头晕,全身乏力,口腔粘膜蓝染,口有金属味,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呕吐物及排泄物呈蓝色或绿色,或更见呕血,黑粪。严重者,次日发热,心动过速,
又称内针、下针。指将针刺入穴位,或针刺入穴位后继续向下插进。